比特币的"隐形税":机构持有者面临的挑战
对于数百万采用者来说,比特币(BTC)代表着摆脱资本管制、中心化中介机构和央行货币贬值的自由。但对于机构而言,持有比特币并非没有成本。事实上,它伴随着持续且可衡量的成本,这些成本悄无声息地累积,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侵蚀价值。这就是比特币的"隐形税"——源于费用、保险成本、会计摩擦和机会成本的负利差。
个人与机构的不同处境
对于有坚定信念且持有时间较长的个人投资者来说,这种拖累或许可以避免或容忍。但对于管理大型投资组合、依赖安全第三方并受信托义务约束的机构来说,这种隐形税正变得越来越难以忽视。
持有成本不容小觑
与零售用户不同,机构通常无法在硬件钱包上自行保管比特币。他们依赖受监管的托管机构来满足合规性、可审计性和安全性要求。BitGo、Copper、Hex Trust、Coinbase Prime和Fidelity Digital Assets是该领域的顶级参与者——他们的服务并非免费提供。
托管费通常为每年0.35%至0.50%,按托管资产收取。对于大客户来说,这笔费用会迅速累积。1亿美元的比特币头寸每年需要支付35万至50万美元——仅仅是为了存放在冷存储中。一些托管机构还收取上架和交易费用,进一步推高了实际成本。
保险又增加了一层成本。虽然主要托管机构提供保险政策,但这些限额往往远低于大型机构的需求。一些客户会协商额外的保险或自保,这两种方式都会增加成本。此外还有审计费用:上市公司和基金必须通过专门的加密审计定期核实其加密资产持有量。这些审计并不便宜,通常需要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签订六位数的合同。
总的来说,这些就是比特币对机构负利差的核心组成部分:无法避免的持有成本,且没有抵消性收入。即使在没有波动或价格变动的情况下,头寸也会慢慢流失——这是持有行为中固有的结构性阻力。
负利差的结构性阻力
比特币最重要的机构用例之一——除了长期持有以期待升值之外——是作为抵押品的作用。比特币可以用来借入美元、稳定币或其他加密资产,使持有者无需出售头寸就能获得流动性。这一功能对于矿工或交易公司等资本密集型企业尤其有价值,对于寻求更灵活资产负债表工具的财务经理来说也越来越重要。
但比特币作为抵押品的有效性取决于其稳定性和可用性。如果负利差侵蚀了比特币的本金,可用抵押品的数量就会减少。在这种情况下,持有者不仅会遭受账面损失,还会看到他们的借贷能力实际下降。
这一挑战因以下事实而加剧:抵消比特币负利差的主要方式——通过产生收益——通常会使得比特币无法作为抵押品使用。如果一家机构借出其比特币以赚取利息,这些资产通常会被锁定,不能再用于贷款抵押。实际上,这里存在一个权衡:你可以用比特币产生收入,或者用它来获得流动性。
这种二元选择为试图最大化资本效率的机构带来了真正的摩擦。通过借贷获得收益的比特币无法用于借款或操作灵活性。而作为抵押品保持流动性的比特币则闲置,累积持有成本而没有抵消性回报。
当前形势的重要性
在2020年代初,利率接近零且通胀担忧加剧,比特币作为通胀对冲工具的说法使得这种隐形税容易被忽视。但随着利率上升、收益资产的重新竞争以及更严格的监管审查,机构现在面临着更艰难的计算。
托管费不再可以忽略不计。经通胀调整后的机会成本是真实存在的。从风险委员会到首席财务官等内部利益相关者可能很快就会开始询问,比特币在资产负债表上除了闲置之外还有什么作用。
打破权衡
目前机构比特币持有者面临的权衡是重大的,但它们可能不是永久性的。随着基础设施的发展,新的方法开始提供前进的道路——这些解决方案可能会减少甚至消除在收益和效用之间做出选择的需要。
在其他区块链生态系统中,原生收益通常通过质押来帮助保护网络。比特币的设计并不为持有者提供这种功能——其工作量证明系统奖励矿工,而不是持有BTC的人。但最近的发展指向了一种新的可能性:使比特币能够支持外部权益证明链,在此过程中获得收益。这种模式通常被称为比特币质押,允许BTC被委托来保护其他网络——而无需放弃托管或承担新的信任假设。随着这些方法的不断成熟,比特币的机构可行性肯定会增长。
对于长期以来不得不在资本效率与比特币设计之间做出选择的机构来说,这种转变可能是重大的——而且早就该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