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支付网络或将在2026年挑战传统跨境结算体系
随着链上美元结算量突破万亿美元级别,以及主流支付处理商扩大商户接入范围,稳定币支付网络有望在2026年与传统跨境结算体系展开正面竞争。根据RWA.xyz实时数据仪表盘显示,7月份稳定币链上结算规模达3.3万亿美元,月活跃地址数约3970万个,当前稳定币总市值接近2590亿美元。
三大驱动因素推动市场变革
首先,支付接入渠道正在拓宽。Stripe宣布重新推出加密货币支付功能,首期支持Solana、以太坊和Polygon网络上的USDC结算,使稳定币重新进入标准支付流程,并计划在2025年推出更多功能。Coinbase和PayPal紧随其后,于4月24日宣布免除PYUSD转换费用,该集成允许商户直接使用PYUSD结算,无需依赖传统卡组织网络。
其次,以太坊二层网络的兑换成本持续下降。银河数字的研究报告显示,在Dencun升级和Pectra扩容后,Rollup交易中位数成本已降至美分区间。实时费用追踪数据显示,主流二层网络的转账成本已低于10美分。
第三,代币化美国国债的现金级收益正吸引财政资金和金融科技流量。RWA.xyz国债面板显示,链上国债代币规模已达70亿美元。Securitize透露,贝莱德的BUIDL基金在6月已突破30亿美元资产管理规模。
市场规模测算框架
对比基准数据具有参考意义:Visa 2024年报显示其年支付规模达16万亿美元,而SWIFT资料显示其全球支付创新平台(gpi)每日处理约3000亿美元资本市场资金流。这体现了传统网络在跨场景大额转账中的聚合能力。
稳定币支付并非简单替代现有体系,因此基于场景的前瞻性模型比总量对比更有意义。根据可观测的驱动因素建立预测模型,预计2026年稳定币结算规模将在3-5万亿美元区间。
核心假设包括:随着Stripe等渠道拓展和PYUSD免转换费政策,月活地址保持2%-3%的环比增长;随着汇款和B2B支付常态化,单笔支付金额维持在400-1200美元区间;通过支付处理商和交易所的法币兑换渗透率持续提升;二层网络成本维持在Dencun升级后水平。
在扣除交易所内部流转量,并考虑10%-20%的变现系数后,基准情景下年化终端用户结算规模将突破3万亿美元。若地址增长与单笔金额同步扩大,规模可能接近5万亿美元。
结构性优势与政策利好
世界银行《汇款价格全球观察》显示,3月27日全球平均汇款成本为6.26%。这为稳定币网络在价格、速度和透明度方面的竞争创造了空间。
宏观政策环境提供支撑:美国《GENIUS法案》已正式生效,要求法币储备型稳定币实施月度披露制度。此举增强了美元稳定币的公信力,间接提升了支撑代币的短期国债需求。
成本方面,银河数字研究表明4844升级后Rollup费用收入下降但利润率改善,随着容量增长,终端用户低费率将得以维持。商户接受度方面,PayPal在监管文件中披露其拥有数千万商户资源,结合Stripe重新支持稳定币结算,使分销渠道突破加密原生场景限制。
变革本质与未来路径
2026年的市场格局演变,重点不在于取代SWIFT或卡组织网络,而在于稳定币将占领那些受时效性、成本和全天候结算限制的特定通道。当前链上交易量已具规模,二层升级持续压缩费用,监管明晰化推动商户和财政资金采用——这些因素共同塑造着支付基础设施的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