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稳定币崛起与金融科技巨头入局,加密支付仍属次要用途
2025年链上用户体验报告揭示了阻碍这一功能走向主流的原因。
用户实际如何使用加密货币
随着加密货币日益融入日常生活,与链上工具互动的体验变得与工具本身同等重要。由Reown发布、Nansen AI支持的2025年链上用户体验报告,深入探讨了人们如何实际使用钱包、应用及链上服务,以及当前体验的现状。
报告基于2025年2月19日至26日期间对1038名活跃加密用户的调查数据,其中51%来自美国,其余来自英国。男性占59%,多数受访者年龄在18至34岁之间,但各年龄段均有代表。仅17%自认为初学者,43%拥有超过两年的活跃加密经验。
用户使用加密货币的方式多样,最常见类别包括交易者(56%)、DeFi用户(45%)及用于现实世界支付或交易的用户(47%)。报告还整合了Reown和WalletConnect的基础设施使用数据,以及Nansen的钱包级别交易分析。
多钱包使用成为新常态
钱包是大多数用户接触链上世界的第一站。2025年报告显示,钱包采用率稳步增长,欧洲新钱包创建率最高,亚洲实际钱包连接增长领先。北美和南美活动相对低迷,主要受美国等国家持续监管不确定性影响。
多钱包使用率上升,62%参与者依赖两个或更多钱包,主要原因包括访问不同链(48%)和安全考虑(44%)。经验丰富的用户中,超半数使用交易所关联钱包,如Binance和Coinbase。Trust Wallet、MetaMask和Phantom也颇受欢迎,显示深度接触链上工具的用户倾向于使用熟悉品牌。
移动钱包仍是最受欢迎选项,但偏好略有下降。硬件钱包吸引力增强,尤其在经验丰富或注重安全的用户中。社交钱包认知度和实验性使用增加,但长期使用率低,主要担忧包括控制有限、安全信任不足及与其他dApp或链的互操作性差。
一链独大时代终结
报告强调,区块链正走向专业化,不同链专注于不同功能而非同一用例竞争。以太坊仍是主要结算层,处理最大交易量,支持广泛应用。Solana则定位为高频活动领先网络,因其速度和低成本广泛用于meme币、代币发行和快节奏交易。
Base作为Coinbase支持的第2层网络,正成为创新中心,钱包活动涵盖实验性应用和跨链实用程序。BNB Chain活动与Binance生态系统紧密相连,用户依赖交易所驱动服务和低成本交易。
用户不再忠诚于单一链,而是根据目的选择网络,使用不同链完成不同任务。跨链兼容性对web3活动的重要性得到80%以上用户认可。
使用范围扩大,但偏好仍集中
链上用户行为仍围绕少数核心活动,交易占主导地位。比特币仍是最广泛持有的代币,稳定币采用率显著上升,meme币在Solana等新链上流行。尽管对实际应用兴趣增加,但偏好数据显示,交易和投机仍主导用户参与。
DeFi使用稳定但偏好有限,NFT功能和认知演变,治理参与度低。代币持有和平台使用因年龄而异,年长用户更可能持有比特币,年轻用户更倾向于Solana、NFT和DeFi相关工具。
信心提升,但诈骗也增多
安全仍是塑造用户链上互动的关键因素,用户信心提升,但钓鱼攻击增加。尽管加密工具改进,安全威胁也在快速演变。盲签仍普遍,用户认为钱包和应用在保护方面做得不够。
硬件钱包重新受到关注,但使用率仍低。社交和移动钱包更受欢迎,但风险更高。代际差异明显,年长用户更谨慎,年轻用户更愿意尝试新界面。
加密需感觉毫不费力
支付是加密领域讨论最广泛的用例之一,但实际行为并不总是反映这种热情。稳定币采用率在过去一年几乎翻倍,企业如Stripe、PayPal和Paxos正将加密支付基础设施融入服务,扩大链上交易在传统商业中的覆盖范围。
尽管有进展,但高费用、用户体验差和应用质量不一致仍是主要障碍。互操作性问题常要求用户管理多个钱包并手动切换网络,导致即使熟悉加密系统的用户也感到沮丧。
基础设施在改善,但远未无缝。许多应用仍孤立,新钱包资金注入常涉及多个步骤,可能引入混乱或额外成本。地理差异明显,在货币不稳定或银行服务有限的地区,加密支付提供切实优势,而在美国和英国,传统支付系统在日常使用中通常更快更便宜。
总体而言,进步可见,但摩擦仍高。链上效用要匹敌传统金融,必须超越新奇,提供用户已期待的连贯性、速度和简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