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inlink推出跨链互操作协议,展望区块链行业万亿增长
Chainlink于近日推出了其跨链互操作协议(CCIP),旨在简化区块链间的资金转移。然而,Chainlink联合创始人的愿景远不止于简单连接公有区块链。他预见银行和金融机构将推出自己的区块链(可能是受控或需要许可的),并且监管环境最终将允许这些区块链与以太坊等公有区块链相连。
跨链协议的技术架构与应用
最新推出的CCIP协议是一种技术基础设施,专门用于在不同链之间转移代币。该协议利用Chainlink网络,该网络长期为区块链提供可靠的数据,通常来自现实世界的数据,如定价信息。在CCIP的背景下,该网络促进了区块链之间的信息交换,以安全的方式引导资产流动。目前该网络已在主网上运行,但仍处于早期访问阶段,并正在与Synthetix和Aave等加密项目进行测试。
在正式发布之前,这一基础设施已经在传统银行系统中进行了试验。全球银行间通信网络Swift以及十几家金融机构一直在探索如何通过现有的Swift消息基础设施,使用CCIP来指导公有链和私有链之间的代币转移。
银行采用区块链的三阶段路径
根据Chainlink与Swift和银行的合作经验,Chainlink联合创始人阐述了银行将建立自己的区块链的原因。他认为银行采用区块链将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聚焦托管,主要是在原生链上管理加密货币资产(由客户交易需求驱动)。第二阶段涉及现实世界资产的代币化,类似于创建衍生资产,这引出了一个问题:这些资产将被放置在哪个链上?他认为,正是在这个节点,银行会意识到需要建立自己的链,以完全控制其代币化的现实世界资产。
针对已经设立数字资产部门的银行,他指出:"这些部门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必须有自己的应用链,因为为什么要向其他人的链支付费用?我完全可以拥有自己的链。"
第三阶段出现在银行开始在其专有链上开发金融协议时,这基本上反映了当代DeFi的格局,但在更严格的监管框架内。他认为这正是Chainlink将发挥作用的地方。
稳定币作为切入点
他还指出,稳定币可能成为切入点。值得注意的是,法国兴业银行开发了一种稳定币并将其放在公有区块链上。他预计未来所有银行都将推出自己的稳定币,并在跨链环境中运行。他预测这些银行可能会选择CCIP,因为他们希望自己的稳定币在尽可能多的地方使用。
公有链与私有链的未来融合
如果银行建立自己的私有区块链,并配备自己的稳定币和DeFi协议,一个重要的问题出现了:这些链是独立运行,还是通过CCIP等技术与当前的公有区块链连接?他相信这两个世界最终会融合,但前提是监管环境已经足够成熟。
他详细说明,银行将会互联他们的链,以扩大其金融产品的覆盖范围。他强调,银行只能在与其连接的链上营销这些产品,这凸显了像CCIP这样的工具的重要性,它支持跨不同链的资产转移。
他进一步指出,一旦监管允许,如果公有区块链提供更有利可图的市场机会,银行将倾向于与公有区块链连接。他认为,如果银行能够在公有区块链上获得比传统银行链高5%的资产回报,那么他们很可能会这样做。
他提到了Chainlink目前与金融机构进行的实验。他说第二个概念验证进展顺利,通常下一阶段是进行试点。"如果我们能在不同银行链之间进行真实价值的试点,那么发展空间将是无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