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选
我的自选
查看全部
市值 价格 24h%
  • 全部
  • 产业
  • Web 3.0
  • DAO
  • DeFi
  • 符文
  • 空投再质押
  • 以太坊
  • Meme
  • 比特币L2
  • 以太坊L2
  • 研报
  • 头条
  • 投资

免责声明:内容不构成买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现实资产筑起镜像,无需砖瓦自成基石

2025-07-13 23:15:59
收藏

现实世界资产上链:从概念到基础设施的演进

现实世界资产(RWA)上链已不再停留在概念阶段,而是获得了实质性发展。稳定币的成功便是明证——它们已成为链上交易的主导力量,去年年度转账量甚至超过Visa和万事达卡7.7%。与此同时,代币化美国国债正成为机构投资者追逐收益的新选择。

代币化不等于应用普及

代币化技术可以封装任何资产,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具有实用价值。观察RWA数据面板可见锁仓总值增长、发行方增多、关注度提升,但大部分价值仍集中在少数钱包中,与去中心化金融(DeFi)生态的整合度极低。这种状态更像是资本停泊,而非真正的流动性。

早期RWA模型着重于资产托管和结算的封装,而非构建适用于DeFi场景的解决方案。加之法律分类的限制,这些资产的流动范围和方式受到诸多约束。稳定币的成功恰恰在于解决了基础设施问题:实现即时结算、免除跨境流动预存资金、无缝接入自动化系统。相比之下,多数RWA仍被设计为数字凭证,而非金融体系的功能组件。

合规性成为发展瓶颈

RWA增长的最大障碍来自法律层面。当链下被归类为证券的代币化国债上链后,其证券属性依然存在,这将限制其可交互的协议和访问群体。当前解决方案是通过KYC钱包、白名单和许可访问创建"门控DeFi",但这牺牲了可组合性并割裂流动性——而这正是DeFi的核心优势。

美国参议院通过的《GENIUS法案》标志着重要进展,为1:1国债抵押的稳定币建立了联邦监管框架。这表明合规、可审计的数字资产正从边缘走向机构金融的核心。这种转变将推动RWA从静态表征进化为可扩展的金融工具。

流动性尚未兑现承诺

RWA最诱人的价值主张——7×24小时访问、快速结算和实时透明——目前尚未充分实现。多数代币化资产的交易仍类似私募配置,表现为低成交量、大价差和受限的二级市场活动。流动性滞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受监管资产无法在DeFi中自由流动。

稳定币证明流动性源于可组合性。当欧元、新元等货币成为可编程代币时,国库操作便从多步骤流程转变为即时跨境交易。多数代币化资产因被设计为终端产品而非互操作组件,错失了这一优势。真正的解决方案不是发行更多代币,而是构建兼顾双方需求、内置合规透明机制的基础设施。

机构需要系统性升级

对机构而言,现有系统虽笨拙但合规可用。若没有效率、成本或合规性的阶跃式改进,向区块链迁移缺乏说服力。只有当RWA基础设施专为机构工作流设计,合规性被结构性整合而非事后附加,流动性连接、机构级托管和报告实现无缝衔接时,上链才真正具有价值。

DeFi需要可用资产

RWA本应弥合DeFi与传统金融的鸿沟,但当前多数项目卡在中间地带。随着机构逐步接受链上整合,DeFi协议面临调整基础设施以适应现实约束资产的挑战。目前DeFi主流资产仍是稳定币、ETH及流动性质押代币(LST),代币化RWA大多被隔离在借贷市场、抵押池和收益策略之外。

可喜的是,新型基础组件正在出现,它们使RWA在受控环境中保持可组合性,兼顾合规与实用。这种演进至关重要——它将让RWA在DeFi内部发挥功能,而非仅作为外围存在。

每个机构都需要代币化战略

首批机构正在制定代币化战略。成败关键在于平台思维:构建他人可扩展的基础设施,而非简单进行资产数字化封装。正如2010年企业需要移动战略、2015年需要云战略,现在机构需要代币化资产规划。

提前洞察趋势的企业将设计可参与甚至主导新兴代币经济的系统。犹豫者终将受制于人,在他人平台上进行有限且缺乏灵活性的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