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选
我的自选
查看全部
市值 价格 24h%
  • 全部
  • 产业
  • Web 3.0
  • DAO
  • DeFi
  • 符文
  • 空投再质押
  • 以太坊
  • Meme
  • 比特币L2
  • 以太坊L2
  • 研报
  • 头条
  • 投资

免责声明:内容不构成买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比特币ETF已问世——以太坊ETF何时到来?

2024-01-11 17:23:48
收藏

比特币ETF获批:加密货币市场的新纪元

迈出第一步总是最艰难的。在经过多年的反复拒绝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终于批准了首批现货比特币ETF,这一重大进展被分析师们视为比特币正式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标志。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成就——它终于为华尔街的散户投资者提供了一种无需繁琐操作加密货币交易所或钱包即可直接接触比特币的途径。而且,这对比特币来说可能并非唯一的好消息。

以太坊ETF的未来展望

专家们现在认为,SEC的默许可能为其他加密货币支持的现货ETF的批准打开了大门,特别是现货以太坊ETF。得益于比特币ETF的先例,这一金融产品可能在数月而非数年内进入市场。

彭博社的高级ETF分析师表示,他有70%的信心认为现货以太坊ETF将在5月前获得批准。那么,这一切是如何可能的呢?毕竟,比特币花费了数年时间才取得同样的成就。此外,SEC不是多次表示对以太坊的怀疑远大于比特币吗?

在上周晚些时候的Rug Radio FOMO Hour节目中,这位分析师表示,这完全归结于法律策略。在SEC于2021年批准比特币期货ETF后,Grayscale起诉了联邦监管机构,认为其不能同时随意批准BTC期货ETF而拒绝现货BTC ETF。

期货ETF追踪的是衍生品合约的价格,这些合约本身赋予买方在未来某一日期买卖比特币的能力。在期货ETF买卖时,实际上并没有买卖比特币。现货ETF则不同,它们的发行者——包括贝莱德、富达、Grayscale等——确实会代表其客户购买并存储比特币。

关于SEC应如何对待它们,Grayscale在法庭上辩称不应有区别——并赢得了诉讼。不久之后,被逼入角落的SEC改变了对比特币现货ETF的态度。

鉴于SEC在10月份批准了首批以太坊期货ETF,这位分析师认为,SEC现在在以太坊方面也处于类似的境地。

上周晚些时候,他在Rug Radio节目上解释说:“事实上,你必须批准以太坊现货ETF,否则你会因为同样的原因再次被起诉。”

行业内的乐观预期

其他分析师也分享了这种乐观态度。本周早些时候发布的一份报告中,英国跨国银行渣打银行预测现货以太坊ETF很可能在今年第二季度获得批准。

数字资产投资公司CoinShares的研究主管James Butterfill也同意这一观点。他告诉Decrypt:“鉴于SEC对BTC和ETH的处理方式非常相似,今年第二季度获得批准的可能性很大。”

已经排队申请现货ETH ETF的申请者们的地位也增强了这种信心。去年11月,华尔街巨头贝莱德全力支持现货ETH ETF的申请;去年夏天,这家资产管理公司加入现货比特币ETF竞赛,被广泛认为是该金融产品前景的重大利好。

全球支付平台Mercuryo的高级法律顾问Adam Berker告诉Decrypt:“这些都不是……小公司。这些请求来自像贝莱德和Grayscale这样的知名实体,它们都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和稳健的运营历史。”

以太坊ETF的复杂性

然而,加密货币行业的其他人仍然认为现货以太坊ETF尚未板上钉钉。稳定币Tether的联合创始人William Quigley认为,无智能合约的比特币与复杂、多层的以太坊生态系统之间无法避免的差异,很容易对审批过程产生影响。

Quigley告诉Decrypt:“以太坊ETF的时间很难预测,因为它是一个比比特币区块链更复杂的技术平台,因此从SEC的角度来看,它带来了更多的潜在风险。”

然而,比特币和以太坊之间的巨大技术对比也各有利弊。Quigley认为,无论现货以太坊ETF最终何时获批,该产品都将证明对渴望涉足庞大且极其活跃的以太坊生态系统的华尔街投资者极具吸引力。

“如果比特币是一个柠檬水摊,那么以太坊就是一家货币中心银行,”Quigley说。“以太坊更复杂,其数以万计的活跃智能合约和使用它的第二层区块链的活动要多得多——而且基于以太坊的代币在代币交易生态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他说。

这对华尔街对以太坊ETF的胃口意味着什么?“很容易看出,机构需求将会强劲,”Quigley说。

免责声明:

本网站、超链接、相关应用程序、论坛、博客等媒体账户以及其他平台和用户发布的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第三方平台及平台用户。百亿财经对于网站及其内容不作任何类型的保证,网站所有区块链相关数据以及其他内容资料仅供用户学习及研究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法律等其他领域的建议和依据。百亿财经用户以及其他第三方平台在本网站发布的任何内容均由其个人负责,与百亿财经无关。百亿财经不对任何因使用本网站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负责。您需谨慎使用相关数据及内容,并自行承担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进行研究、审查、分析和验证。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