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监管机构对去中心化金融的认知与挑战
全球监管机构、国际组织和市场参与者已发布大量咨询文件、建议和意见。撰写者包括全球金融市场协会、国际金融协会、国际掉期与衍生品协会、期货业协会、金融服务论坛以及国际证券委员会组织(IOSCO)等机构。
监管框架的全球响应
从Coinbase到Circle的所有主要参与者都在发布对全球监管框架和立法草案的回应。这些内容被整合在IOSCO发布的《加密与数字资产市场政策建议》报告中。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该报告未提及无许可协议,对去中心化也只是一笔带过。任何基于此报告制定加密政策的监管机构都值得同情。
IOSCO还发布了《去中心化金融政策建议》,将其分析与金融稳定委员会(FSB)的报告《去中心化金融的金融稳定风险》相结合。然而,这两份报告都未能抓住去中心化项目的核心思想。去中心化项目的本质目标是"通过无关且可替换的参与者的行为,产生涌现行为从而创建项目特征"。这种涌现效应使得去中心化项目难以监管。
监管认知偏差
报告虽然提出了一些合理的见解,如资产流动性错配导致的挤兑风险(如TerraUSD/Luna崩盘事件),以及对Celsius的影响令人回想起2008年的"抵押链"风险。但传统金融监管机构仍未很好地覆盖这些领域,他们更倾向于禁止新活动而非整合和理解。
报告在跨境监管套利方面提出有价值的观点,但这也恰恰表明其并未真正理解DeFi。这些结构使得识别适当的法律所有权/控制权和相关法律机构变得困难。它预设了一个法律所有权和控制点,这恰恰与去中心化理念相悖。
监管建议的局限性
IOSCO在其对监管机构的建议中进一步加深了这些误解,特别是关于识别责任人的建议。将第一层区块链视为清算和结算操作的建议显得尤为怪异。其他需要关注的领域包括杠杆、借贷池结构、代币化、匿名信息、报告、知识产权以及链下/链上接触点。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对IOSCO做出回应的主要监管机构都表示,他们没有专门针对DeFi活动的单独监管框架。他们进一步指出,虽然有针对加密的监管正在进行,但并未特别针对DeFi。受访者还表示,现有框架可以适用于DeFi协议。
监管框架的未来发展
监管机构应从治理结构而非个别属性着手。DAO通常以某种形式存在,例如具有公司身份的组织,这往往是因为实验室实体需要持有股权以支付现实世界的账单。然而,这些实体通常完全由DAO控制。要求DAO注册并设立与其运作方式相匹配的特定公司实体类型将增加价值。制定透明度、报告、投票、质押、委托和控制规则将消除操作上的模糊性。
第二个需要审查的领域是关于相互承认的问题。目前监管是分散的,在某些领域(如衍生品市场)相互承认运作良好,但在支付和加密领域却成为增长的障碍,形成了复杂的监管拼凑。如果DAO监管在主要监管机构之间得到承认,那么在一个国家的监管将使其能够进入其他国家,这将激励项目为其DAO选择成熟的地点,这也是项目参与者意图的良好指标。
新兴领域的监管挑战
需要更多思考如何处理与清算和结算等方面相关的新兴属性。强有力的理由表明这些应该存在。首先,由链上抵押品支持的链上资产交易对现有传统金融方面造成了实际问题。我们都希望支持这种代币化和透明度的推动,但这并非没有传统金融的等价物。这是关于现有权力基础和控制的中介以及新经济模式的赋权,但这些系统中的摩擦需要降低才能建立。这几乎是自由市场的精确点。
各国监管实践对比
曾经是创新灯塔的美国,如今已成为加密金融项目的挑战性司法管辖区,更不用说去中心化版本了。该国相对强烈的反加密立场和以执法为主的做法如何抑制增长,驱创始人寻找更友好的环境,已有充分记录。
与此同时,瑞士和香港制定了适应加密和无许可项目的监管框架。瑞士金融市场监督管理局(FINMA)不会监管基于瑞士的协议,如果协议上的活动是由基于瑞士以外的参与者进行的。它们易于接触、透明且积极参与。总体而言,自我监管方法得到了很好的支持。
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SFC)对每个DeFi项目进行个案评估,平衡"相同业务、相同风险、相同规则"的方法与对无许可协议的更细致立场。与此同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混淆已使美国落后于其他地区。
未来展望
随着DeFi持续发展并改变金融格局,监管框架在塑造其轨迹中的作用变得至关重要。随着数字资产获得动力、代币化正在讨论中以及传统金融进入该领域,寻找不仅适应而且培育DeFi的监管环境的追求比仅仅针对中心化加密实体更加激烈。
在当前火热的加密市场和大量资本流入项目的背景下,未来18个月建立DAO的项目数量将是巨大的。从监管角度来看,现在是时候为这些实体以及通过这些协议可能实现的服务设定他们的意图了。
关于当前DeFi项目的监管格局,我们明白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行业专业人士被瑞士的方法所吸引。虽然欧盟的MiCA法规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统一的框架,详细规定了消费者保护和市场完整性的规则——对于寻求跨境欧洲运营统一环境的项目具有吸引力——但瑞士基于原则的方法、灵活性对于不专注于支付服务的项目更具吸引力。并非每个项目都适合一刀切的模式;瑞士似乎理解这一点。
瑞士愿意培育一个支持性的生态系统,以楚格的Crypto Valley为例,这是值得注意的。成为充满活力的社区的一部分,获得资本和实验与增长的机会,是加密原住民的梦想。
瑞士的监管理念和亲商立场使其特别具有吸引力。创新项目将有更好的机会,更有可能尽早获得监管明确性,并从这个繁荣的生态系统中脱颖而出,推动DeFi的界限并塑造金融的未来演进。瑞士的方法具有说服力。
香港正在通过实施其新的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VASP)制度重新定义其作为加密枢纽的角色。这个监管框架引入了一个结构化但动态的环境,支持加密创新同时保持强有力的保障。
全面的VASP许可确保加密平台满足流动性、客户保护和网络安全的严格标准,促进监管与创新的平衡方法。通过允许加密货币的零售交易,香港培育了一个吸引零售投资者同时维护必要保障的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它尚未制定DeFi特定的法规,我们只能鼓励从整体上考虑这一点,首先开发DAO监管,但对其他方面的方法使我们有信心在等待时这是企业建立的好地方。
各国不应效仿那些未能在这个领域创新的人。例如,美国在适应不断变化的金融格局方面行动迟缓,监管不确定性抑制了增长和创新。与此同时,美国公司不断要求明确监管,像Coinbase及其法律团队这样的巨头要求SEC参与规则制定。同样,日本和韩国等国在将加密融入其传统金融系统方面遇到了困难,导致缺乏进展。
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必须区分并不同地对待中心化和去中心化活动。一些去中心化活动,如市场利率设定风险,在适当的批准制度下可以相当容易地预防许多风险。我们知道这将到来并挤压一些主要参与者,但早期的方向透明度将为行业节省大量成本。
目前,我们期待瑞士和香港等对加密采取积极态度的国家在创造一个支持性的监管环境方面发挥领导作用,以促进DeFi的创新和增长。通过借鉴他们的经验,其他国家可以迎头赶上并快速前进。
当去中心化技术的未来看着美国梦陷入昏迷时,瑞士开发者正在倒着Aperol,规划他们的滑雪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