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选
我的自选
查看全部
市值 价格 24h%
  • 全部
  • 产业
  • Web 3.0
  • DAO
  • DeFi
  • 符文
  • 空投再质押
  • 以太坊
  • Meme
  • 比特币L2
  • 以太坊L2
  • 研报
  • 头条
  • 投资

免责声明:内容不构成买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2600亿美元之后,稳定币已成不容忽视之势

2025-07-24 03:21:05
收藏

当2600亿美元稳定币开始通过银行流动、购买国债并彻底绕开传统金融基础设施时会发生什么?

概述

美国通过《GENIUS法案》,正式承认法币抵押型稳定币,并为持牌发行方和储备金管理引入联邦监管框架。

银行与企业纷纷入局,摩根大通、花旗集团、亚马逊和沃尔玛等巨头正积极开发或探索稳定币基础设施。

稳定币持有超过2000亿美元美国国债,已成为重要的非政府债务持有方,对公共债务市场影响力与日俱增。

全球监管机构保持谨慎态度,指出流动性、兑付和系统性风险,呼吁在稳定币规模扩大前建立更严格的监管体系。

目录

联邦稳定币监管框架落地

华尔街与零售巨头进场

稳定币深度渗透美国债务体系

稳健货币还是影子风险?

联邦稳定币监管框架落地

由私营机构发行并与传统银行体系并行的数字美元,曾长期被视为天方夜谭。这一局面在2025年7月被打破——随着《GENIUS法案》经总统签署生效,美国首个联邦层面的稳定币监管框架正式建立。

全称为《引导建立国家创新稳定币体系》的该法案,首次从法律层面将稳定币定义为数字支付工具。它们既不被视为证券,也不属于银行存款,而是被归类为具备与传统支付系统同等可靠性的数字货币载体。

这项获得两党广泛支持的法案于6月中旬在参议院通过,7月完成众议院表决。跨党派共识反映出美国支付体系需要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

根据新规,只有持牌机构才能发行法币抵押型稳定币。合格发行方包括银行、信用合作社、受监管金融科技公司以及特定非银行实体。每枚稳定币必须由美元或短期国债1:1足额抵押,发行方需设立独立储备账户、接受第三方审计并按月公开披露。

监管权限根据流通规模划分:超过100亿美元的项目由货币监理署、美联储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等联邦机构监管;较小发行方仍由州级监管机构负责,直至突破规模阈值。

法案明确定义了合法稳定币的标准:算法稳定币被排除在支付工具之外,禁止发行方向可赎回代币提供收益。这些条款旨在消除导致2022年TerraUSD崩盘等事件的不稳定模式。

分析师预测新规将重塑数字货币使用生态。渣打银行预计,当前2600亿美元规模的稳定币市场到2028年可能突破2万亿美元。监管明晰化可能推动银行和企业采用数字美元,增强国际社会对美元资产的信任,并提升国债需求。新框架还可能为Circle和Coinbase等平台申请银行牌照或接入美联储服务打开通道。

华尔街与零售巨头进场

监管明晰化正吸引全球顶级金融机构和商业巨头布局稳定币领域。

2025年7月,摩根大通宣布正在测试名为JPMorgan Deposit Token(JPMD)的新型区块链产品。与日均处理10亿美元交易的私有链产品JPM Coin不同,JPMD专为公有链设计,旨在搭建传统银行与区块链网络的桥梁。尽管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长期对加密货币持怀疑态度,他确认该行将通过稳定币实践深入评估技术潜力。

花旗集团也在加速布局。首席执行官简·弗雷泽表示,该行正在研究包括储备金管理架构、自主稳定币发行和数字资产托管在内的多种模式。据悉,美国银行、富国银行和高盛等其他大型银行正考虑共建类似Zelle即时支付网络的稳定币服务基础设施。

零售巨头同样不甘示弱。亚马逊、阿里巴巴和沃尔玛正探索发行自有稳定币,主要目标是降低支付处理成本。2024年美国商户支付的刷卡手续费超过1870亿美元,稳定币通过绕过传统卡组织和加速结算,可为高频交易零售商显著降低成本。

财经媒体报告显示,稳定币在跨境支付、供应链金融和企业结算等领域渗透率持续提升。虽然日常零售支付应用仍处早期阶段,但机构需求已呈现爆发式增长。

稳定币深度渗透美国债务体系

当前稳定币总市值达2630亿美元,五年间增长超50倍。这种爆发式增长主要源自市场对低波动数字资产的需求,以及与传统金融体系日益紧密的联动。

约80%-90%的稳定币储备金投资于短期美国国债,对应国债持有规模超2000亿美元,仅Tether就持有近1200亿美元。这使得稳定币发行方已成为美国国债最大的非政府持有群体之一。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预测,到2026年稳定币市场规模可能突破7500亿美元。如此体量将更显著地影响国债市场动态,并为政策讨论注入新变量。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等官员指出,稳定币活动增强了财政部资金管理的灵活性。稳定币买家持续入场,已使短期政府债券收益率压缩约14-24个基点,实质降低了融资成本。

用户需求端同样表现强劲。稳定币提供价值稳定、结算迅捷、可编程性强和跨境成本低廉等优势,目前日交易量经常突破数百亿美元,某些时段吞吐量甚至超过PayPal,逼近Visa和万事达的规模。

稳健货币还是影子风险?

尽管稳定币与金融体系的融合不断加速,其安全性和结构稳定性仍存根本性质疑。

国际清算银行指出,当前稳定币尚未满足健全货币的三项核心标准:单一性、弹性和完整性。其中单一性指货币在全场景的无差别适用能力,而稳定币往往无法像法定货币那样跨领域无缝流通。

关键争议点在于稳定币增长与国债市场的关联。BIS数据显示,稳定币每新增35亿美元发行量,可能压低国债收益率最多5个基点。虽然这种效应有助于降低短期借贷成本,但大规模赎回时可能引发市场波动。有测算表明,稳定币最终可能从传统银行体系抽离高达6.6万亿美元存款,若此情景成真,银行可贷资金收缩将冲击整体经济信贷供给。

历史案例揭示了该体系的脆弱性。2023年3月初,当发行方Circle披露部分储备金存放在已破产的硅谷银行时,USD Coin(USDC)立即脱锚美元,单日赎回超40亿美元,代币价格暴跌至0.92美元后才逐步回升。

合规与执法也是监管焦点。稳定币支持匿名跨境转移,这增加了反洗钱和反欺诈的实施难度。缺乏央行担保或明确法律保护的情况,更在金融压力时期加剧用户风险。

目前金融稳定委员会、国际清算银行及英国央行等机构已提出初步监管框架。多数监管当局支持在严格监督下规范发行,但反对稳定币取代主权货币或与央行数字货币直接竞争。各地区推进速度不一:香港已启动正式牌照管理,其他司法管辖区仍处于磋商阶段。

稳定币的长期角色取决于其能否实现负责任扩张。储备金透明度、定期审计和协调监管将成为建立公信力的关键。若无健全保障机制,稳定币或终将囿于小众金融工具;若能完善安全体系,则可能成为全球数字金融的基石。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