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加密货币市场的寒冬抉择:一张被拒绝的支票如何改写历史
2018年加密货币市场遭遇寒流,在所谓的"ICO寒冬"中,一张被婉拒的300万美元支票(约合41.7亿韩元)悄然改写了行业历史。Polygon联合创始人兼基金会CEO桑迪普·奈瓦尔近日回顾了这个改变企业命运的决定,分享了当年拒绝投资方提议的幕后故事。当时MATIC网络(Polygon前身)正处于初创阶段,这笔来自某投资人的资金提案在即将达成协议的最后关头,因团队坚持理念而最终流产。
信仰与现实的抉择
奈瓦尔坦言:"在那个时代,通过ICO轻松筹集1,500万至2,000万美元(约208亿至278亿韩元)是常态。我们在某次路演后获得300万美元投资邀约时,甚至有行业意见领袖催促我们'支票已经准备好,只需握手确认'。"但这位CEO最终认定,这种"快钱"可能桎梏公司的核心哲学和长期战略。
当时的Polygon团队处境艰难:员工薪资停发,投资人纷纷断联。奈瓦尔回忆道:"在新加坡与风投会面时,有位投资人在我演示中途起身离开,理由是'需要赶优步网约车'。"他清晰记得目睹对方手机屏幕上显示的车辆到达倒计时。
长期主义的胜利
2020年完成品牌升级后,Polygon从以太坊Layer2解决方案成功转型为全球DeFi枢纽。这一战略使项目后续成功募资超5亿美元(约6,950亿韩元),同时保持了基于自主技术路线的扩展策略。
截至2025年,Polygon正筹备推出增强多链互操作性的"AggLayer"基础设施,其网络活跃度持续领跑行业。值得注意的是,全网小额链上支付中约三分之一通过Polygon处理,在日常应用层面展现出绝对优势。
构建现实世界金融基础设施
数据显示,Polygon生态每月处理超过2.5亿美元(约3,475亿韩元)的中南美地区数字汇款交易,标志着该网络已超越实验性区块链阶段,成为兼具可靠性与实用性的金融基础设施。
桑迪普·奈瓦尔当年的决定或许看似冒险,但如今已成为诠释科技企业独立发展与长期价值构建的经典案例。在行业即将迎来新变革的今天,这个"选择阵痛而非支票"的故事,依然为技术创业者提供着深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