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集团拟推出专属稳定币 加速布局跨境支付领域
全球最大银行集团之一的花旗(Citigroup)首席执行官简·弗雷泽(Jane Fraser)本周证实,该行正积极研究推出专属稳定币以优化跨境支付业务。此举标志着传统金融与数字资产的融合进入新阶段——在规模达2500亿美元且快速增长的稳定币市场,美欧银行业巨头正与加密原生企业展开正面竞争。
数字资产战略升级
弗雷泽在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透露:"我们正在研究发行花旗稳定币",并强调该行将重点构建包括储备金管理、法币兑换、出入金通道在内的完整服务生态。这一动作与花旗推动全球支付基础设施现代化战略相呼应,其日均处理5万亿美元跨境资金流的庞大网络将逐步引入区块链技术。
"我们欢迎监管机构允许银行更便捷参与数字资产业务的开放态度,"弗雷泽表示,"客户需要支持多资产、全天候运作的跨境支付解决方案来满足融资和流动性需求。"
银行业稳定币竞赛加速
这并非花旗首次涉足稳定币领域。该行已运营"花旗代币服务"平台,通过存款代币化技术实现实时跨境支付和自动化贸易金融。目前该服务已在四个市场落地,成为其区块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若推出冠名稳定币,花旗将直接与泰达币(Tether)、USDC发行方Circle展开竞争,同时加入摩根大通、美国银行等传统对手的稳定币研发竞赛。据《华尔街日报》5月报道,多家银行曾探讨联合开发美元稳定币,虽未达成共识,但各自推进速度明显加快。
传统金融巨头集体入场
花旗的布局折射出传统金融机构的集体转向:
• 美国银行首席执行官本周确认正在开发稳定币项目
• 摩根士丹利二季报披露正在评估机构客户稳定币应用场景
• 摩根大通持续扩展其专有区块链结算代币JPM Coin
渣打银行数字资产研究主管预测,到2026年稳定币市场规模可能增长两倍至7500亿美元,这种扩张将使其在支付、贸易金融和汇款等银行传统优势领域获得更广泛应用。
监管框架下的战略考量
弗雷泽将花旗的稳定币计划置于美国监管框架演进背景下解读。预计2025年底前,美国将出台银行发行稳定币的正式指引。业内人士推测可能采用分级许可制度,联邦监管金融机构将获得美元稳定币发行的优先权。
"我们需要公平的竞争环境,"弗雷泽强调。这呼应了银行业对泰达币等离岸发行方合规成本优势的普遍质疑。数据显示,泰达币目前日交易量超1270亿美元,远超Circle的160亿美元,这种差距正是传统机构希望扭转的。
支付市场的效率革命
客户对更廉价、更快速跨境支付的需求是花旗布局的重要动因。弗雷泽指出,当前系统手续费可能高达7%,且存在结算延迟,而区块链支付通道能提供即时结算、全天候服务和可编程逻辑等优势。
通过代币化存款和潜在稳定币发行,花旗希望在降低摩擦的同时保持合规监控能力,特别是在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FSOC)加强监管审查的背景下。
稳定币崛起的时代契机
曾被视为边缘工具的稳定币迅速主流化,源于多重因素:
• 贝莱德BUIDL基金、PayPal的PYUSD等机构应用
• 欧美监管框架逐步完善
• 新兴市场对美元替代方案的需求
• 区块链二层扩展和互操作性技术突破
• 跨境汇款市场的效率革命
前路挑战
花旗入场虽可能提升市场规范性和流动性,但面临多重挑战:跨司法辖区的技术合规建设、银行间稳定币的互操作性标准缺失、机构客户采用门槛,以及脱锚风险可能带来的声誉影响等。
行业变革前夜
花旗的声明强化了2025年将成为稳定币机构化关键年的判断。随着银行业巨头竞相推出合规法币锚定代币,市场主导权可能从无监管发行方向传统金融机构转移。行业正密切关注花旗后续动作:将发行公链无许可稳定币还是私有链产品?能否实现跨链互操作?是否预先获取监管批准?
无论答案如何,花旗的入局表明:货币未来的竞争已不再是银行与加密阵营的对峙,而日益演变为合规性、可编程性和链上流动性融合的混合生态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