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选
我的自选
查看全部
市值 价格 24h%
  • 全部
  • 产业
  • Web 3.0
  • DAO
  • DeFi
  • 符文
  • 空投再质押
  • 以太坊
  • Meme
  • 比特币L2
  • 以太坊L2
  • 研报
  • 头条
  • 投资

免责声明:内容不构成买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Sygnum Bank 完成5800万美元融资,专注比特币业务,晋升独角兽企业

2025-01-14 01:00:04
收藏

瑞士和新加坡加密银行Sygnum融资5800万美元,成为独角兽企业

总部位于瑞士和新加坡的加密银行Sygnum在一轮超额认购的战略增长融资中筹集了5800万美元,投后估值超过10亿美元,成功跻身独角兽企业行列。Sygnum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专注于比特币技术的风险投资公司Fulgur Ventures是此轮融资的基石投资者,同时还有新老战略和财务投资者参与。公司表示,Sygnum团队成员也以同等条件参与了融资,继续与联合创始人和董事会共同持有多数股权。

Fulgur Ventures看好比特币与金融市场的融合

Fulgur Ventures合伙人Oleg Mikhalsky表示:“Fulgur将继续推动投资,加速比特币与机构金融市场的融合。Sygnum经过市场验证的基础设施、数字资产原生团队以及全球生态系统,使其成为共同开发创新比特币相关金融产品和技术的理想合作伙伴……这与比特币机构采用和监管明确性的潜在拐点相吻合。”

此次融资宣布不到一年前,Sygnum于去年1月确认在一轮战略融资中筹集了超过4000万美元,由总部位于米兰的资产管理公司Azimut Holding领投,估值为9亿美元。在2022年1月完成的B轮融资中,Sygnum筹集了9000万美元,参与方包括多家亚洲投资者,如新鸿基公司、Animoca Brands和SBI Holdings。

资金用途:扩展产品组合与全球布局

Sygnum表示,新资金将用于扩展其产品组合,重点关注比特币技术,拓宽其机构基础设施,加强合规团队,并探索战略收购机会。此外,这笔资金还将支持Sygnum在欧盟的扩展计划以及在香港的受监管业务启动。

除了在瑞士和新加坡获得牌照外,Sygnum还在阿布扎比、卢森堡和最近的列支敦士登受到监管。公司计划在本季度大幅扩大其在欧盟符合MiCA(加密资产市场法规)的监管业务范围。

Sygnum联合创始人强调瑞士金融创新的重要性

Sygnum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Mathias Imbach表示:“Sygnum成为独角兽企业是市场对我们商业模式、战略和团队的强烈认可。随着瑞士作为首选数字资产中心的地位正在被其他司法管辖区超越,我们也有责任强调瑞士不应忽视金融领域持续创新的重要性,并继续吸引人才和资本,以保持长期竞争力。”

Sygnum声称,其2024财年已实现运营盈利,主要得益于其交易产品(包括加密现货、衍生品、外汇和传统证券)的增长,年度交易量同比增长超过1000%。该银行集团目前为来自7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客户管理着超过50亿美元的资产。

Sygnum的创新产品与合作伙伴关系

去年,Sygnum推出了Sygnum Connect,这是一个24/7多资产结算网络,初始成员包括AsiaNext和Hidden Road。公司还推出了Sygnum Protect,这是一个为机构客户提供的平台,允许他们在主要加密交易所交易的同时,将抵押品安全地存放在Sygnum的银行级托管中。

此外,Sygnum与富达国际、Matter Labs和Hamilton Lane在代币化项目上合作,并与Chainlink合作,计划在2024年提供基于区块链的基金资产净值数据。

以太坊ETF表现符合Sygnum预测

在去年7月美国批准现货以太坊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开始交易后,Sygnum银行研究主管Katalin Tischhauser表示,以太坊的知名度较低和市值较小可能导致其资金流入量仅为现货比特币ETF的15%,预计第一年资金流入量为50亿至100亿美元。

六个月后,以太坊ETF的净流入量为25亿美元,而同期比特币ETF的净流入量为189亿美元,占比略高于13%。按年化计算,这相当于约50亿美元,与Sygnum的下限预测一致。

免责声明:本文仅用于提供信息,不构成法律、税务、投资、财务或其他建议。

免责声明:

本网站、超链接、相关应用程序、论坛、博客等媒体账户以及其他平台和用户发布的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第三方平台及平台用户。百亿财经对于网站及其内容不作任何类型的保证,网站所有区块链相关数据以及其他内容资料仅供用户学习及研究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法律等其他领域的建议和依据。百亿财经用户以及其他第三方平台在本网站发布的任何内容均由其个人负责,与百亿财经无关。百亿财经不对任何因使用本网站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负责。您需谨慎使用相关数据及内容,并自行承担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进行研究、审查、分析和验证。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