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选
我的自选
查看全部
市值 价格 24h%
  • 全部
  • 产业
  • Web 3.0
  • DAO
  • DeFi
  • 符文
  • 空投再质押
  • 以太坊
  • Meme
  • 比特币L2
  • 以太坊L2
  • 研报
  • 头条
  • 投资

免责声明:内容不构成买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美国证监会批准现货比特币ETF或将引发7100亿美元供应危机

2025-07-30 21:26:00
收藏

美国证交会批准比特币及以太坊现货ETP实物申赎机制

7月29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批准了比特币和以太坊现货交易所交易产品(ETP)的实物创建与赎回机制,这一重大变革标志着加密投资工具结构框架的根本性转变。新规取代了首批加密ETP采用的纯现金模式,使数字资产基金的监管架构与黄金等大宗商品ETP的现行标准接轨。

监管框架全面升级

今年4月上任的SEC主席保罗·S·阿特金斯表示,此举是构建"量身定制"加密监管体系的重要一环。伴随此次批准,SEC还推进了包括混合型BTC+ETH ETP申请、部分比特币现货ETP期权产品以及衍生品头寸上限提升至传统大宗商品市场25万合约标准门槛等一系列配套措施。

实物机制的优势凸显

与现金模式中授权参与者需提交法币、依赖基金代理在公开市场执行加密资产购买不同,实物机制允许参与者直接交割或接收比特币、以太坊底层资产。这消除了基金驱动的市场交易需求,使参与者能够利用场外交易柜台、内部库存或借贷安排等现有渠道,显著降低交易成本、缩小买卖价差,并提升资产净值跟踪精度——这在SPDR黄金信托等大宗商品ETF中已得到充分验证。

套利模式的根本变革

这一操作变革重构了套利型授权参与者的初级市场流动。实物模式下,当出现溢价时他们可做空ETF并直接获取加密资产进行创建,折价时则可赎回ETF份额获取加密资产。这消除了现金结算带来的执行延迟和基差风险,为利用CME期货进行更精准对冲创造了条件。2025年中旬CME比特币衍生品未平仓合约接近历史峰值,市场流动性已具备支撑这些变革的条件。

现货市场影响深远

新机制同时改变了ETF资金流与加密现货市场的互动方式。原有模式下,基金端的买卖操作直接在交易所形成交易压力,往往影响短期价格走势。如今参与者可通过场外渠道履行资产交割义务,从而减小市场冲击,在资金流动剧烈时段有望平抑波动——这与黄金ETP通过场外网络结算以减轻公开订单簿压力的模式异曲同工。

市场成熟度关键指标

随着基础设施完善,若干指标将反映SEC决策的市场影响:包括ETF相对资产净值的溢价/折价表现、CME期货与现货价差、主要美元交易平台的订单簿深度等。分析师将重点关注高创建量时段的场外市场活跃度变化,以及公开交易所流动性的抗压能力提升。

长期发展前景展望

从机制上看,这种转变可能轻微减弱ETF资金流对交易所的直接影响,抑制初级市场活动带来的短期价格波动。但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规模扩展能力的提升——更低的成本、更纯粹的套利和更完善的对冲工具,将显著增强该产品对机构配置者的吸引力。若这些优势转化为持续净流入,比特币和以太坊现货需求的上行压力将不容忽视。

2025年初的ETF资金流数据已显示净流入与比特币价格升值存在紧密关联。实物模式通过简化基金运作流程,降低了大规模配置的门槛,使定价行为更具可预测性。期权产品的加入和衍生品限额的提升,进一步强化了机构头寸管理能力,这与历史上大宗商品投资工具的创新扩张路径遥相呼应。

基础设施现代化里程碑

此次监管革新实质推动了加密ETP周边基础设施的现代化进程。通过允许实物申赎,SEC为资金更高效流向数字资产开辟了通道,在不改变"资金流动推动市场,结构决定链上沉淀"这一核心逻辑的前提下,显著降低了摩擦成本。

要让比特币ETF在资产管理规模上与全球顶级基金竞争,实物申赎机制不可或缺。其带来的运作机遇与效率提升,对吸引增量资本至关重要。目前全球最大ETF——先锋标普500ETF(VOO)管理规模达7140亿美元,而头部加密现货ETF贝莱德IBIT规模为860亿美元。

若比特币价格持续走强,在20万美元价位时,即便零净流入IBIT也能跻身ETF规模前十。未来几年若资金流入与币价上涨形成正向循环,供应紧缩或将不可避免。比特币ETF能否复制VOO的七千亿级体量?虽然需要实现十倍增长,但在加密资产演进的道路上,一切皆有可能。

免责声明:

本网站、超链接、相关应用程序、论坛、博客等媒体账户以及其他平台和用户发布的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第三方平台及平台用户。百亿财经对于网站及其内容不作任何类型的保证,网站所有区块链相关数据以及其他内容资料仅供用户学习及研究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法律等其他领域的建议和依据。百亿财经用户以及其他第三方平台在本网站发布的任何内容均由其个人负责,与百亿财经无关。百亿财经不对任何因使用本网站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负责。您需谨慎使用相关数据及内容,并自行承担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进行研究、审查、分析和验证。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