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选
我的自选
查看全部
市值 价格 24h%
  • 全部
  • 产业
  • Web 3.0
  • DAO
  • DeFi
  • 符文
  • 空投再质押
  • 以太坊
  • Meme
  • 比特币L2
  • 以太坊L2
  • 研报
  • 头条
  • 投资

免责声明:内容不构成买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比特币与加密货币挖矿的困境

2018-05-19 09:00:00
收藏

比特币挖矿的能源消耗问题引发关注

过去一年,比特币价格的大幅上涨引发了对加密货币的热议,同时也激发了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比特币挖矿的兴趣。随着这些新矿场的不断涌现,加密货币挖矿的能源消耗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惊人的能源消耗

英国一家能源研究公司发现,2017年比特币挖矿所消耗的电力已经超过全球159个国家的年度能源消耗总量。此外,全球比特币挖矿的能源消耗甚至超过了爱尔兰和大多数非洲国家的电力消耗。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比特币挖矿依赖于高能耗的挖矿计算机,这些计算机需要24小时不间断运行。例如,Antminer S9挖矿机的功耗高达1400瓦。

目前,工厂化的大规模挖矿占主导地位,冰岛是此类活动的热门地点。冰岛政府已发出警告,称该国将无法满足挖矿活动对能源的无限需求。政府表示,如果允许所有对挖矿感兴趣的投资者进入,他们将无法应对这种需求。

比特币市场的疯狂增长

去年,随着加密货币价格创下新高,挖矿变得更加有利可图。全球范围内挖矿活动的快速扩张导致数百种新代币的出现。仅比特币一项,在12月的总价值就超过3250亿美元,超过了沃尔玛的市值。其价格从一年前的不到800美元飙升至近2万美元。

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的数据,为了维持比特币的运转,挖矿设备所需的能源相当于30座满负荷运行的核反应堆。此外,该行业消耗的电力已经超过全球所有电动汽车的总和。

尽管未来可能会出现更高效、能耗更低的加密货币技术,但电力成本仍然是矿工们关注的重点,尤其是本月比特币价格跌破8000美元后。

挖矿行业的压力

即使在电价较低的地区,老旧的挖矿设施也面临着来自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的压力,原因是价格波动的风险不断加剧。

ETF Securities的执行董事兼研究与投资策略主管James Butterfill表示:"矿工们正在寻找能够获得更高利润的地方。"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创建新区块所需的计算难度越来越大。支持加密货币的加密数字账本需要更强大的计算机。为了防止过热,许多大型服务器农场都需要空调设备。彭博新能源财经估计,过去一年,该行业的用电量增长了近八倍。据信,每年的电力支出可能占矿工总收入的30%到60%。

Cryptoeconomics Lab创始人Christian Catalini表示:"电价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挖矿的地点。如果一个地区的电价上涨,挖矿活动很可能会转移到其他地方。"

环境与金融可持续性的质疑

除了比特币的环境可持续性外,由于近几个月价格的暴涨,人们对比特币和加密货币的财务可持续性也产生了怀疑。

《新闻周刊》的一篇文章指出,到2020年,比特币的计算机操作可能会消耗全球所有的能源。另一个网站Digiconomist声称,比特币操作的能源消耗相当于丹麦的总能源消耗,这相当于3071823个美国家庭的用电量。

一些专家认为,由于比特币挖矿遍布全球,很难准确测量其电力消耗量。其他专家向《华盛顿邮报》表示,比特币的能源消耗相当于一到三个核反应堆的输出,因为它可能使用了1到4千兆瓦的电力。这个数量相当于美国电力消耗的不到1%,或全球发电量的不超过0.14%。

比特币网络的特殊性

比特币网络的运作方式与众不同,因此很难确定挖矿操作消耗了多少能源。这种数字货币不受任何商业清算所或中央银行的控制。它由一个用户网络控制,这些用户耗费大量的计算能力来构建由比特币交易组成的区块链。

英特尔区块链项目办公室主任Mike Reed认为,如果比特币价格继续上涨,它将继续消耗更多能源。

未来展望与解决方案

所有使用工作量证明挖矿算法的加密货币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问题,包括能源成本上升、电力消耗增加以及挖矿中心化。所有这些加密货币需要团结一致,以解决当前与工作量证明共识相关的问题。每个问题都有解决方案,随着时间的推移,能源与加密货币挖矿的问题将变得越来越明显。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政府的下一步可能就是监管挖矿活动。

免责声明:

本网站、超链接、相关应用程序、论坛、博客等媒体账户以及其他平台和用户发布的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第三方平台及平台用户。百亿财经对于网站及其内容不作任何类型的保证,网站所有区块链相关数据以及其他内容资料仅供用户学习及研究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法律等其他领域的建议和依据。百亿财经用户以及其他第三方平台在本网站发布的任何内容均由其个人负责,与百亿财经无关。百亿财经不对任何因使用本网站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负责。您需谨慎使用相关数据及内容,并自行承担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进行研究、审查、分析和验证。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