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稳定币市场规模在两年内增长一倍以上,突破2550亿美元。随着与传统金融的关联性日益增强,国际清算银行(BIS)在最新报告中警告称:"稳定币已不再是边缘资产,而是正在转变为系统性风险。"
美元稳定币加速主导市场
据BIS数据显示,2024年中期仅有60余种稳定币,而一年后已增长至170种以上。但市场份额仍集中于Tether(USDT)和USDC等少数企业,这两者占据总市值的90%以上。
分析指出,99%的稳定币与美元挂钩,这意味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全球金融秩序正在向虚拟资产领域延伸。
价格并不"稳定"的隐患
BIS指出,虽然稳定币标榜"价格稳定性",但实际交易中常偏离基准价格(1美元),表现出较大波动性。尤其算法型或抵押不足的稳定币,已发现多起价格波动率高于比特币的案例。
"相同风险,相同监管"原则的局限性
BIS解释称,传统金融监管的"相同风险适用相同监管"原则难以直接套用于稳定币。稳定币兼具银行存款、货币市场基金、电子货币甚至支票的功能,跨越多重领域。这种边界模糊的结构正形成传统监管的盲区。
调查显示,全球70%以上的央行已制定或准备引入针对稳定币的定制监管体系,其中多数将资产储备标准、赎回条件、反洗钱(AML)和投资者保护列为核心要素。
外币稳定币威胁货币主权
报告特别强调,新兴市场扩大使用稳定币可能损害"货币主权"。在通胀或外汇波动较大的国家,美元稳定币比本国货币更受青睐。
这种现象可能削弱央行利率政策效果,并加剧资本流动管控难度。
美国国债市场的"无形之手"
BIS注意到,稳定币发行方已成为短期美国国债(T-bill)的主要买家。2024年数据显示,Tether和Circle的国债购买规模已与部分发达国家总量相当。
资金流入稳定币可能成为利率下行推手,而大规模赎回或撤离则可能引发国债市场"恐慌性抛售"。
BIS提出的监管路线图
BIS建议实施"基于功能的定制监管"而非全面禁止。提出的监管体系分为三个阶段:
同时强调需利用区块链交易追踪功能,加强反洗钱、用户保护和赎回机制透明度。
超越实验阶段的稳定币
BIS通过本次报告明确,稳定币已超越单纯实验阶段,正融入全球金融体系。若监管滞后,其影响将超越便利性范畴,动摇金融系统稳定性。
"稳定币的核心问题在于'谁有能力履行承诺'"BIS指出,"现在需要在政策层面而非技术领域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