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转型守护者警示:量子计算是加密世界面临的生存威胁
后量子基础设施公司Naoris Protocol首席执行官大卫·卡瓦略13岁就开启黑客生涯,通过发送垃圾邮件吸引雇主注意并获取工作邀约。后来他将这种好奇心转化为正规的网络安全工作,用同样的技能来保护而非攻击系统。如今他为去中心化网络构建抗量子系统,并警告称比特币和以太坊等区块链的加密基础已经危险地过时。
"几乎所有区块链采用的加密技术都和其他传统系统一样脆弱,"卡瓦略表示,"量子计算将像陨石撞击恐龙时代那样彻底改变游戏规则。"虽然比特币开发者常声称适应时间还很充裕,但机会窗口可能正在快速关闭。尽管抗量子签名方案正在研发中,但卡瓦略认为这些努力远未普及,也没有体现出应有的紧迫性。
当下量子技术对比特币数据的收割
多年来,量子计算机威胁比特币的说法像科幻情节。但现实发展表明,这种威胁正从理论走向早期实践。各国政府与科技巨头已在为"现在收割,未来解密"模式做准备。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等机构自2022年就警告采用抗量子算法的紧迫性,白宫备忘录更要求国家安全局建议政府承包商在2035年前完成迁移。
当前量子技术尚无法破解比特币的SHA-256哈希函数或椭圆曲线数字签名算法(ECDSA)。但卡瓦略等研究者指出,指数级技术突破——尤其是与人工智能结合时——可能突然降临。国家支持的黑客组织与网络犯罪集团已在收集加密的区块链数据,等待量子硬件成熟后解密。
"敌人并非等待现在攻击,而是在为未来建立数据集,"卡瓦略强调,"当技术成熟时,他们能在数分钟内破解十年的秘密。"尽管存在这些警告,多数比特币社区仍未将量子计算视为迫在眉睫的威胁。
AI与量子结合才是真正的末日场景
当公众讨论聚焦于量子暴力破解时,卡瓦略认为真正的危险在于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的融合。这种组合将催生非对称的精准攻击,而非依靠算力碾压。他警告说:"人们期待的倒计时永远不会到来。当十年前的钱包被破解时,你只会看到资金转移,却无法追踪过程。"
AI已深度嵌入网络安全领域,用于入侵检测和智能合约审计。但若被恶意使用,这些工具可以实时扫描开源钱包漏洞,模拟验证者响应。配合能破解椭圆曲线私钥的量子计算机,结果将不是轰轰烈烈的攻破,而是卡瓦略所称的"静默崩塌"。
"这不仅关乎盗币,"他解释道,"更会无形中侵蚀信任。整个区块链可能被渗透,治理系统遭伪造,却无人知晓攻击源。"最新测试显示,AI已发现传统工具忽略的加密库漏洞。结合"现在收割,未来解密"的数据囤积,系统性崩溃的基础可能已经奠定。
比特币难防薄弱环节
尽管标榜去中心化,比特币的实际基础设施仍高度集中。云平台、矿池和验证节点都可能成为量子攻击者的突破口。卡瓦略指出:"如果托管数百个全节点的云服务商被攻陷,无论协议本身如何去中心化,破坏都将波及整个网络。"
量子威胁正瞄准系统的三大盲点:中心化基础设施、老化技术和信任假设。部分项目已开始应对,例如Naoris借鉴国家安全框架构建抗量子去中心化系统。其他团队则通过比特币改进提案(BIP)开发抗量子方案,或利用STARK等本质安全技术。
威胁正在逼近,防御也在增强。关键在于加密生态能否及时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