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perliquid遭遇流动性危机:一场精心策划的市场狙击战
2025年3月26日,去中心化衍生品交易平台Hyperliquid陷入严重的流动性危机。由于迷因币$JELLYJELLY的价格异常波动,该平台在短短三小时内净流出1.4亿USDC。考虑到3月12日ETH巨鲸事件的影响,Hyperliquid的总锁仓价值(TVL)从22.17亿美元暴跌至20.26亿美元。
事件始末:一场精心策划的市场操纵
本次事件的直接导火索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市场操纵。让我们深入了解事件经过:
第一步:空头陷阱
一位交易者在Hyperliquid上以0.0095美元的开盘价建立了4.3亿$JELLYJELLY的空头头寸,总价值408万美元。随后,该交易者迅速拉高$JELLYJELLY的价格。当代币价格涨至0.0103美元时,交易者平仓3000万$JELLYJELLY空头并撤出276万美元保证金,迫使平台启动自动清算机制。结果,剩余的3.98亿JELLY空头头寸被Hyperliquid以0.0103美元的接管价接手。
第二步:流动性挤压
根据原有规则,Hyperliquid在接管空头合约后,会缓慢将这些头寸投入市场,以避免大规模清算期间的剧烈波动。然而,如果此时$JELLYJELLY价格上涨,Hyperliquid将无法将空头投入市场,并持续遭受损失直至清算。这正是狙击者的策略。
当$JELLY价格飙升至0.15374美元时,Hyperliquid金库接管的空头头寸浮动亏损超过1050万美元,引发散户恐慌性提款,进一步推高了清算价格。
数据显示,在UTC时间13:00至14:00之间,一个地址在中心化交易所(CEX)迅速拉高JELLYJELLY现货价格,在短时间内将价格推高429%。结果,Hyperliquid持有的空头头寸持续亏损,最高达到1350万美元。当时数据显示,如果$JELLYJELLY价格涨至0.1479美元,整个2.3亿美元的空头头寸将全部亏损。
意外配合:交易所协作
此时,意外情况发生——币安和OKX都推出了$JELLY永续合约。UTC时间15:30,OKX正式推出JELLYJELLY永续合约交易对,几分钟后,币安也宣布上线JELLYJELLY永续合约。
在这些上线公告的影响下,JELLYJELLY价格被进一步推高,达到0.06276美元的峰值。与交易者最初0.0095美元的开仓价相比,涨幅超过500%。
结局:Hyperliquid赢得狙击战,但真正的危机才刚刚开始
从这场狙击战来看,Hyperliquid取得了胜利。根据其官网数据,Hyperliquid金库接管的JELLYJELLY空头头寸在UTC时间15:15以0.0095美元的价格结算——这是在OKX宣布推出$JELLY永续合约五分钟后,距离该合约在OKX正式上线还有15分钟。
Hyperliquid不仅避免了任何经济损失,根据官方声明,HLP金库甚至在该头寸上盈利70.3万美元。
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当时,$JELLY的价格约为0.045美元——几乎是结算价的五倍。显然,Hyperliquid完全忽略了外部预言机价格,强行以0.0095美元的价格结算头寸。同时,他们暂时暂停了JELLY合约。尽管Hyperliquid后来声称这是由验证者投票决定下架JELLY合约,并且所有参与JELLY交易的用户(除违规地址外)都将由Hyper基金会全额赔偿,但市场并不买账。
该事件的处理和治理导致用户信任和忠诚度持续下降。在事件发生后的短短几小时内,平台稳定币净流出超过1.4亿USDC。这个数字背后是远超预期的用户流失。
危机根源:机制缺陷的三重打击
这一事件暴露了Hyperliquid底层设计中的系统性风险。作为由Hyper基金会开发的衍生品交易所,Hyperliquid专注于提供低延迟、高吞吐量的永续合约交易体验,支持高达50倍杠杆。它通过创新的Hyperliquid流动性提供者(HLP)机制整合流动性,并利用预言机定价优化交易效率。从交易机制来看,Hyperliquid的流动性是社区驱动的,当对手方不足时,HLP金库会介入以维持流动性。事件发生前,金库中的总金额约为2.4亿美元。
回顾事件,Hyperliquid前所未有的、冒险的决定——关闭JELLY市场并以有利价格强行结算头寸——对其市场信誉和用户忠诚度造成了重大打击。通过近期事件,Hyperliquid的底层系统性风险变得更加明显。这些风险主要围绕其机制中的三个核心缺陷:
1. 预言机定价的脆弱性
Hyperliquid依赖链上AMM获取预言机价格,在正常情况下,这提高了交易效率。然而,在市场极端波动期间,缺乏订单簿深度缓冲成为一个明显的缺陷。当巨鲸利用高杠杆操纵$JELLY现货价格时,预言机价格与实际市场深度严重脱节,导致清算机制失效。
2. 混合保险金库的结构性风险
HLP金库(流动性提供者保险金库)承担了过度的系统性风险:
头寸集中:它允许单个账户持有价值高达3亿美元的头寸(如3月12日ETH巨鲸事件所示),远远超过市场深度的承受能力。
流动性错配:HLP的主动做市策略难以应对极端条件下的流动性紧缩,迫使“自动去杠杆化”并引发用户信心危机。
3. 杠杆机制被利用
攻击者利用Hyperliquid的50倍杠杆规则,通过“自我清算”套利获利。本次事件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尽管交易者最终并未获得高额利润,但它揭示了Hyperliquid机制中的一个漏洞,突显了一个发人深省的现实。
行业反应:对Hyperliquid回应的分歧
支持者:他们认为自动去杠杆机制防止了平台破产,展示了去中心化治理的效率。
批评者:他们指出强制清算定价(0.0095美元 vs. 市场价格0.045美元)损害了用户利益,混合保险金库设计使普通交易者暴露在巨鲸大战的风险中。
监管警告:
多个监管机构已表达关切,敦促去中心化衍生品平台加强风险管理并实施KYC协议,这可能会重塑行业的合规框架。
技术反思:
预言机定价的信任危机促使更多项目采用“订单簿+预言机”的混合模式,以平衡效率与安全。
结语
在短时间内经历多次危机的Hyperliquid,如今站在去中心化金融世界的十字路口——是成为机制创新的殉道者,还是浴火重生的改革者。答案或许就在下一场高杠杆巨鲸游戏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