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选
我的自选
查看全部
市值 价格 24h%
  • 全部
  • 产业
  • Web 3.0
  • DAO
  • DeFi
  • 符文
  • 空投再质押
  • 以太坊
  • Meme
  • 比特币L2
  • 以太坊L2
  • 研报
  • 头条
  • 投资

免责声明:内容不构成买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华尔街押注30万亿美元规模的RWA代币化市场

2025-02-02 22:40:00
收藏

华尔街巨头聚焦实物资产代币化,30万亿美元市场引关注

代币化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

华尔街大型金融机构正密切关注实物资产(RWA)代币化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和传统金融(TradFi)行业的广泛采用,并积极投资于预计规模达30万亿美元的RWA代币化市场。根据最新行业报告,2024年RWA代币化已成为加密货币行业最重要的趋势之一。去年,几乎所有类型的代币化资产都实现了显著增长,其中代币化美国国债增长179%,私募信贷增长40%。整体RWA市场规模增长32%,远超加密货币市场的整体增长率。全球投资公司VanEck预计,到今年年底,RWA市场规模将突破500亿美元。

金融机构的深度参与

RWA代币化在金融市场的影响力已远超单纯的资产增长。摩根大通、瑞银、贝莱德、花旗、高盛等全球金融巨头已将该技术作为实际运营战略,而不仅仅停留在实验阶段。这些机构通过代币化更高效地管理和交易实物资产,提升其在全球金融市场的可及性。以代币化美国国债市场为例,其规模已从2024年初的7.69亿美元增长至9月的22亿美元,实现爆发式增长。

三年前,加密货币行业中代币化实物资产的规模还不到20亿美元,而目前市场规模已突破168亿美元。富达在最新报告中指出:"代币化将成为2025年金融市场最重要的技术。"

代币化的核心优势

金融机构关注RWA代币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其能够提高市场透明度。资产证券化(ABS)等传统金融产品因复杂的程序和高度不确定性而存在诸多问题。然而,代币化ABS利用区块链技术创建不可篡改的所有权记录,使交易过程更加透明,从而降低风险,提高可信度。

富兰克林坦伯顿的"富兰克林链上美国政府货币基金(FOBXX)"是区块链资产管理应用的典型案例。该基金通过区块链发行代币化份额,简化交易流程,使更多投资者能够参与。

技术发展与监管趋势

近年来,区块链技术取得长足进步。虽然早期在可扩展性和安全性方面存在疑虑,但现在企业级解决方案的出现已赢得市场信任。摩根大通的区块链平台Onyx就展示了大型金融机构大规模采用区块链的成熟案例。同时,Securitize等平台为实物资产的代币化和交易提供了更高效、安全的基础设施。

随着机构对流动性需求的增加,代币化的必要性愈加凸显。贝莱德的USD机构数字流动性基金(BUIDL)和富兰克林坦伯顿的Benji等产品之所以受欢迎,正是由于它们在提供传统货币市场基金功能的同时,利用区块链技术缩短结算时间,并更容易与去中心化金融(DeFi)建立联系。

市场前景与潜力

虽然过去预期监管会成为RWA代币化市场发展的障碍,但近期监管机构反而开始认可代币化的潜力。主要趋势是建立加强投资者保护的同时促进创新的框架,而非全面禁止。包括美国在内的主要国家正在调整政策以促进区块链和数字资产的发展,阿联酋已成为全球区块链和代币化项目的中心。

在经济不确定性持续的情况下,RWA代币化能够实现更灵活和快速的资产管理,发挥对冲作用。其能够以传统金融系统无法实现的方式快速调整投资组合,展现出巨大优势。

金融民主化与未来展望

更重要的是,金融市场对民主化的需求与日俱增。过去只有机构投资者才能获得的机会,现在通过代币化向小型投资者开放,预计将加深市场流动性,使金融生态系统更加稳健。

截至2024年底,代币化资产总价值约为139亿美元,较年初的83亿美元增长67%。但市场专家认为,RWA代币化市场仅实现了其增长潜力的极小部分。预计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至少4万亿美元,最高可能达到30万亿美元。

机构已经通过代币化获得实质性收益。贝莱德的BUIDL基金在短期内实现大规模扩展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未来,代币化将应用于更复杂的资产类别。特别是高风险高收益的私募信贷市场,预计将在2025年通过代币化实现创新突破。

代币化正在引领金融市场的根本性变革。华尔街大型金融机构已认识到这一趋势,并积极抢先布局代币化市场。

免责声明:

本网站、超链接、相关应用程序、论坛、博客等媒体账户以及其他平台和用户发布的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第三方平台及平台用户。百亿财经对于网站及其内容不作任何类型的保证,网站所有区块链相关数据以及其他内容资料仅供用户学习及研究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法律等其他领域的建议和依据。百亿财经用户以及其他第三方平台在本网站发布的任何内容均由其个人负责,与百亿财经无关。百亿财经不对任何因使用本网站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负责。您需谨慎使用相关数据及内容,并自行承担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进行研究、审查、分析和验证。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