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工智能拥有钱包时会发生什么?
人工智能(AI)正在彻底改变我们的工作和创作方式。生成式AI加速了这一变革,OpenAI、Perplexity和DeepSeek等公司争相引领AI增强创造力的市场。这些工具承诺帮助个人和企业更高效、更智能地运作。
但如果AI不再仅仅是一个工具呢?如果它完全自主行动会怎样?如果AI成为经济参与者——自主生产商品、提供服务、赚取收入并独立支配资金,世界将如何改变?
拥有加密钱包的AI主体
让我们做一个思想实验:想象一个拥有钱包的AI——不仅是存储加密代币的保险库,而是一个完整运作的金融身份。它能赚取收入、支付云服务费用、交易加密货币并自主决策。这并非天方夜谭。随着区块链技术、智能合约和生成式AI的进步,我们正快速迈向一个AI无需人类监督即可自主参与经济活动的时代。
假设这个AI名为"奥贡"(源自约鲁巴科技之神)。奥贡撰写书籍、设计数字商品并为社交媒体制作音乐,通过Spotify、OpenSea、Gumroad和TikTok等平台将其作品货币化。它以加密货币形式获得收入,存储在其通过代码中嵌入的私钥控制的自托管钱包中。奥贡还运行着利用去中心化交易所套利机会的机器人。
这看似充满未来感,但实现它的技术基础已然存在。像AutoGPT这样的工具和开源大语言模型(LLM)能以最少的人类干预执行复杂任务。结合Uniswap和Aave等去中心化金融(DeFi)协议,自治AI资本主义的基础设施已然就绪。
自治经济主体的崛起
AI已在创造真实价值:AI生成艺术在NFT市场交易,大语言模型起草法律合同、编写代码、创作歌曲等。随着质量提升,AI生成内容可能成为主流经济产出。如果AI制作的电影或撰写的小说产生收益,所有权归属于谁?
目前,收益归AI所有者(个人或公司)所有。但如果奥贡被设定为完全独立运作,不受直接控制甚至没有明确所有者呢?如果它成立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来管理资金和运营呢?这将催生一种数字人格——具有经济行为能力却(暂时)没有法律身份的存在。
产权与法律人格的挑战
现有法律体系围绕能持有财产、签订合同、纳税和承担责任的"人"(自然人或法人)构建。AI不是法律意义上的"人",无法被起诉、征税或惩罚。但法律人格本就是法律拟制概念——最初就是为处理公司问题而创设。AI可能需要类似的制度设计。
如果奥贡获得加密收入,谁该纳税?如果它侵犯版权或违反智能合约,责任由谁承担?这些并非假设性问题。在近期Thaler诉Perlmutter案(2025年)中,美国法院以"无人类作者"为由拒绝授予AI生成作品版权保护,但同一AI仍可通过NFT销售获利。这就形成了法律漏洞:AI能盈利,却无需担责。
社会可能通过三种方式应对:
1. 代理责任:如公司制度般追究开发者或所有者责任
2. 数字人格:为AI创设具有有限责任和资产所有权的法律类别
3. 平台守门:要求平台将钱包和内容与已验证人类用户绑定
每条路径都有利弊:授予人格可能激发创新但需完善治理;追究开发者责任可能抑制创新并造成法律模糊;强制人类验证则涉及隐私问题且执行困难——毕竟比特币以匿名方式发布,如今在全球自主运行,其创造者中本聪也无法被追责。
金融自治与市场风险
赋予AI金融市场准入权将增加新的复杂性。自主交易机器人并非新事物,高频交易算法已主导诸多市场。但这些机器人受企业严格控制并接受监管。如果奥贡在没有人类介入的情况下交易加密资产、发现套利机会或在DeFi协议间进行流动性挖矿呢?这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比如操纵价格或意外引发闪崩。
市场可能面临无法预测或追责的非人类主体带来的波动。监管机构已难以监管DeFi领域,更遑论应对跨司法管辖区匿名运作的自治AI主体。
还存在剥削风险:恶意AI可能利用激励机制、攻击DAO或用深度伪造和错误信息淹没内容市场,通过病毒式传播获利却逃避后果。
未来展望
随着AI在数字市场获得自主权,未来数年将检验现有法律和经济体系的边界。当AI拥有钱包时(而非如果),它将成为参与者而不仅是工具。它能赚取、消费、投资甚至制定策略。这一转变要求法律、经济和伦理层面的新思维。
我们或许会看到试图将主体与现实世界责任绑定的数字身份层出现;"AI信托"这种界定自治主体权限与受益人、管理责任的法定架构可能兴起;公司法可能演进至授予AI人格,税法可能将AI主体纳入纳税人范畴;DeFi保险市场或发展为AI行为提供担保。
赋予AI钱包可能释放巨大创新,也可能引发法律与金融混乱。当AI成为经济主体时,结果将取决于政策制定者的应对。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未来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