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 60.00%
看涨
看跌
  • 市值

    $1.87万亿

    净流入

    -$2.80亿

    成交额

    $26.28亿
  • 市值

    $266.89亿

    净流入

    -$1410.24万

    成交额

    $2.82亿
  • 市值

    $2157.17亿

    净流入

    -$3869.46万

    成交额

    $12.11亿
  • 市值

    $769.51亿

    净流入

    -$1318.38万

    成交额

    $5.46亿

以太坊:基本面是否坚实?

2025-04-28 04:16:45

以太坊的未来:挑战与机遇

自2017年那波肥沃却充满欺诈的首次代币发行(ICO)狂热以来,以太坊(ETH)始终紧随比特币之后,如今市值仅为比特币的九分之一。过去五年间,以太坊的年均回报率接近60%,与比特币并驾齐驱。然而,最近一年以太坊的估值出现了明显变化,尤其是在与Solana(SOL)等竞争对手的对抗中。相比比特币一年内33.73%的回报率,以太坊却亏损了近50%。目前ETH的价格已回落至2023年10月的水平。

市场格局的变化

一个显著的现象是,采用权益证明(PoS)的Solana频繁出现大规模资金流入,而以太坊则缺乏此类反弹。作为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代表,以太坊目前仅占52%的市场份额,这是自2022年5月以来的最低点。与此同时,Solana的市场份额自2022年5月以来翻了一番多,从3%增长至近8%。考虑到市场上不乏与Solana类似的Layer 1区块链,这是否意味着以太坊将继续下滑,被那些不依赖Layer 2解决方案的纯Layer 1链蚕食?

换句话说,我们该如何看待以太坊的基本面?以太坊是否仍有可能维持甚至扩大其在DeFi市场的主导地位,尽管ETH价格可能依然疲软?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回顾加密货币的宏观图景。

区块链技术的推动力

自互联网商业化以来,它一直缺少一个明显的组成部分——原生价值转移。毕竟,如果电子书可以取代纸质书,电子邮件可以取代传统邮件,为什么不能有电子货币取代法定货币?更重要的是,为什么合同不能自动化到足以取代贷款等银行服务的程度?这正是区块链技术的底层推动力,从比特币开始。然而,要实现互联网原生货币转移的大规模采用,必须具备三个关键要素:

在这一框架下,以太坊作为一个理论大厦占据了重要地位。最近,以太坊顶级开发者之一Justin Drake在不同场合阐述了以太坊的意义。

实践中的挑战

从表面上看,以太坊的目标是根除根深蒂固的权力网络。期望它毫无摩擦地进行显然是不现实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拜登政府期间看到了持续的努力来削弱DeFi服务的扩张。当特朗普总统上任,埃隆·马斯克推出“政府效率部”(DOGE)时,整个媒体和政治领域运行于社会工程和制度欺骗之上变得更加明显。而这一体系的底层力量在于资金流动的缺乏透明度。

举例来说,如果有人认为气候变化是一个系统性骗局,旨在通过“净零”政策压制财富分配,那么退出这些被认为具有强制性的政策的资金支持将需要打破法律。这适用于任何被认为不公正或具有欺骗性的公共政策。

DeFi的合规性

但如果DeFi区块链的大规模采用要取得成功,并为信用卡提供一个真正的竞争对手,就必须始终遵守法律,无论这些法律在特定时刻是什么。这是因为dApp的实用性等同于监管合规性。换句话说,即使是一个无需信任的系统也必须将自己绑定到它声称要退出的任意信任框架中。

但如果是这样,为什么根深蒂固的权力网络不在互联网上实施自己的货币层呢?毕竟,它将享有大规模采用的完全可信度,同时也更加方便。

以太坊的愿景与挑战

最终,以太坊的愿景可能面临着一堵难以逾越的高墙。但既然我们已经描绘了加密货币遏制的宏观图景,以太坊的扩展是否具有竞争力呢?

尽管以太坊从工作量证明(PoW)转向权益证明(PoS)引发了一些争议,但可以说,为了扩展,99%的能源减少是值得的。这样,以太坊有潜力成为全球智能合约的发射台。在这条道路上,采用的方法是依赖Layer 2解决方案,如Optimism、Polygon、Arbitrum、Base、Starknet、zkSync等,以分流流量并降低交易费用。交易费用越低,终端用户的摩擦就越小。

技术障碍与未来展望

然而,这种方法引入了全新的摩擦层,如处理多个链、桥接和钱包。这不仅提高了进入门槛,因为普通用户总是寻求简单性,还分散了原本会流入以太坊本身的资金。

在扩展方面,Vitalik Buterin指出,Layer 2方法成功将区块链的交易处理能力提高了17倍。现在的总体目标是将以太坊打造成一种DeFi的操作系统(OS)。然而,Buterin也将隐私问题视为重中之重,这就是为什么以太坊生态系统应该朝着每个应用默认一个地址的方向发展。根据他的说法,这将带来“显著的不便牺牲,但IMO这是我们应该咬紧牙关接受的”。

在以太坊生态系统的便利性水平与Solana等纯Layer 1相比尚存疑问的情况下,这一“子弹”是否会适得其反还有待观察。根据2024年底的德勤调查,85%的消费者“至少采取了一项措施来解决他们的隐私和安全问题”,但这种情绪在与便利性碰撞时通常会受到侵蚀。

未来的竞争格局

最终,以太坊必须达到一个阶段,即用户在使用dApp时并不知道他们在使用加密货币。在这种情况下,采用率应能抵消潜在的加密货币遏制。问题是,Solana在每秒实时交易(TPS)方面已排名第一,达到1,049,而以太坊在一周内的TPS仅为14.07,排名第17——这提醒我们,即使是单次测量的差异也可能在大规模应用中产生重大影响。与Solana的理论60,000 TPS相比,以太坊的路线图设定为100,000 TPS,因为区块链在“Surge”开发阶段被分片。

考虑到所有路线图阶段,用户不应期望以太坊的大规模采用潜力在2030年之前实现。这为包括J.P.摩根等老牌金融机构的集中式区块链在内的竞争对手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

区块链应用的未来

目前,区块链应用正处于带有物理键盘的翻盖手机的笨拙时代。要实现无处不在,dApp必须进化到智能手机时代——直观、无缝且对用户不可见。但这种无处不在可能矛盾地依赖于区块链生态系统最初旨在取代的机构支持。除了技术障碍外,meme币狂热清楚地表明,公众进入加密货币的许多方式仍然缺乏信息且具有投机性。

随着更多人通过代币赌博积累负面经验,这种资本错配的风险可能会疏远更广泛的采用。它还创造了一种动态,即区块链生态系统变得成熟,提供保证和具有资质的机构所感知的合法性。

这就是以太坊及其竞争对手必须被看待的视角:作为去中心化金融的令人兴奋的创新平台,但仍在理想主义与现实之间走一条岌岌可危的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