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大通:全球监管机构更青睐代币化银行存款而非稳定币
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尼古劳斯·帕尼吉佐格劳领衔的最新研究报告指出,美国以外的监管机构正倾向于支持代币化银行存款而非稳定币。英格兰银行行长安德鲁·贝利近期明确表示,他更希望银行创建代币化的央行存款而非新型私营稳定币。分析师认为,这反映了全球监管浪潮正朝着代币化存款这一更全面、安全的金融现代化方法推进。
代币化存款的金融革新价值
作为传统银行存款的数字孪生体,代币化存款在区块链生态中发行并记录信息。这种形式完整保留了现有金融体系的保障机制:包括存款保险制度、客户身份识别(KYC)与反洗钱(AML)合规框架,以及获取央行紧急流动性支持的权限。与此同时,它继承了区块链技术的核心优势——结算时效性、交易可追溯性、智能合约可编程性等创新特性。
监管层力推非持有型数字银行货币
摩根大通将代币化存款分为持有型与非持有型两类。持有型代币存款允许市场自由流转交易,但其价值会受供需关系或发行方信用风险影响产生波动,这种波动性可能破坏"货币单一性"这一核心金融命题——即确保法定货币始终能稳定兑换等值商品与服务。
而非持有型代币存款采用不可转让设计,通过央行货币实现银行间点对点直通式结算,始终维持1:1票面价值。这种机制不仅能维护金融体系完整性,还可避免不同货币形态间的价值差异。经济学家罗德里克·加勒特与申铉松2023年的研究论文警示:可转让代币(无论是稳定币还是持有型存款)都存在"定价偏差"风险。
稳定币的流动性优势与监管困境
尽管面临日益严格的监管审查,稳定币仍在加密经济中保持强大生命力。泰达币(USDT)与美元币(USDC)凭借高流动性和全市场通用性,持续占据稳定币市值榜首,每日支撑着数千亿美元规模的加密货币交易、去中心化金融协议及跨境汇款活动。
但摩根大通指出,稳定币资金实质上仍滞留传统金融体系——其储备金通常以美国国债等短期政府证券形式存在,类似于货币市场基金运作模式。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当前监管框架下发行稳定币可能成为"赔本生意":英格兰银行2023年咨询文件建议,银行发行稳定币需在央行留存100%准备金且不计利息,这将严重制约其定价盈利能力。
相较之下,美国监管环境对稳定币更为友好。随着《创新支付法案》即将生效,商业银行将获准发行稳定币并整合至现有支付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