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二大加密货币以太坊(ETH)出现巨额永久性损失
数据显示,约91万3111枚ETH(约合6.327万亿韩元)因用户操作失误永久消失,占以太坊总供应量的0.76%。根据Coinbase董事Conor Grogan的分析,这些巨额以太坊因误转入不可恢复钱包地址、智能合约故障或多重签名钱包失效等原因无法追回。
典型案例暴露风控漏洞
问题案例中包括Web3基金会使用的Parity钱包。该钱包虽实现多重签名功能,但因核心智能合约被销毁导致约30.6万枚ETH(当时约950亿韩元)被冻结至今。由于未实施硬分叉恢复措施,相关资产仍被锁定在链上。
已破产的加拿大交易所QuadrigaCX也曾误将约6万枚ETH(约416亿韩元)转入智能合约地址。此外,数千名用户因输错地址将代币转入销毁地址,仅Grogan统计的销毁地址误转金额就达2.5万枚ETH(约173亿韩元)。
隐性损失远超统计
实际损失可能更为严重——因私钥丢失造成的资产灭失未被计入本次统计。Grogan强调:"实际因操作失误损失的以太坊数量很可能超过官方统计。"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层面的销毁机制已通过2021年伦敦硬分叉引入的EIP-1559协议,系统性销毁约530万枚ETH(约3.687万亿韩元)。这与本次事件存在本质区别:前者是强化通缩机制的设计,后者纯属非预期的资产损失。
生态发展亟待安全升级
虽然以太坊通过智能合约生态扩展支持了丰富应用场景,但此次事件暴露出用户保护机制仍存在重大缺陷。业内专家呼吁,未来需重点改进钱包安全设计和地址验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