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彼得·希夫质疑比特币供应上限引发论战
随着比特币在全球市场创下历史新高,经济学家兼黄金支持者彼得·希夫在加密货币社区引发热议。他将2100万枚比特币的供应上限称为"人为设定",认为这种限制缺乏现实基础,其价值主要来源于社会共识。
关于供应上限的争议
比特币近日创下11.8万美元的历史新高后,希夫在社交媒体平台X上提出观点,称2100万枚的供应上限是"人为制造的稀缺",而非真实稀缺。这一言论直接挑战了"比特币价值根植于供应稀缺性"的主流认知。
希夫特别强调:"2100万枚的设定只是普通社区的决策,完全可以被修改,不代表真正的稀缺性。"他认为这种限制可以通过社区共识轻易改变,这一观点立即在加密货币投资者群体中引发激烈辩论。
支持者的反驳
加密货币支持者们迅速作出回应,指出比特币的供应上限已通过技术手段固化,无法通过社区投票改变。多位专家表示,这种限制由比特币的去中心化架构保障,任何增发行为都将破坏系统的基础设计。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经济分析师认同资产价值不仅取决于技术特性,更与社会信心密切相关。这场辩论也让比特币的可持续性和大众接受度等话题重新成为焦点。
供应量可能改变吗?
熟悉2021年Taproot升级的观察者对此问题已有答案。历史经验表明,比特币网络重大变更需要获得90%矿工支持。理论上虽然存在修改供应上限的可能,但现实层面面临巨大阻碍。
试想:当矿工收益完全依赖比特币体系时,为何要投票支持可能摧毁其价值的提案?即便出现某企业控制90%算力的极端情况,这家投入数百亿美元的企业也绝无动机自毁长城。希夫提出的设想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实现。
专家普遍认为,评估加密货币价值时需兼顾技术发展与市场动态。此类辩论不仅可能影响短期市场走势,更为投资者提供了重要参考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