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的“死亡”被过分夸大了
加密货币市场的血雨腥风已经无法回避。几乎所有币种都被疯狂抛售,仿佛世界末日即将来临。比特币作为行业价值标杆,也未能幸免于难。过去一周,比特币跌破支撑位,交易价格一度低于4000美元。许多评论人士将加密货币与其他金融泡沫相提并论。
密西西比泡沫和郁金香狂热常被用来描述过去18个月加密货币市场的价格走势。也有人将"dot-com"泡沫破裂与加密货币进行类比。只需看一眼图表,这些比较就显得尤为贴切,这无疑让加密货币的看涨者们倍感紧张。
长期前景依然光明
让我们回顾一下2017年初比特币的价格走势。2017年1月1日,比特币突破1000美元大关,这一水平它在三年前就曾达到过。与2014年不同的是,比特币在去年上演了一出疯狂大戏,价格一度逼近20000美元,回顾来看,这显然是由投机性需求驱动的。
eToro分析师Matthew Newton评论道:“当然,评论人士将当前熊市与20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泡沫进行了比较。虽然这种比较不可避免,但我认为这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这就像在2008年底宣布富时100指数终结一样。熊市的好处之一是它会淘汰那些只想快速赚钱、对底层技术不感兴趣的人。那些理解技术并看到其价值的人往往会留下来,为市场增加价值。”
加密货币的惊人崛起确实让公众对这个领域有了广泛的认识。就像1999年的互联网股票一样,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希望通过加密货币一夜暴富。当然,“轻松赚钱”的故事似乎总有一个糟糕的结局,这就是我们现在的处境。与2017年1月相比,比特币价格仍然上涨了370%以上。即使比特币跌至1500美元,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它仍然实现了50%的涨幅。在成熟的金融市场中,这种回报率是很难实现的。
长期前景依然光明
加密货币社区中有许多人对该行业持长期看涨态度。在熊市时期,乐观的观点听起来总是很天真,但看涨者完全有理由保持乐观。过去两年,世界逐渐认识到区块链的奇迹,如今数亿美元的开发资金正在涌入这项一两年前还极为晦涩的技术。
Ambrosus首席执行官Angel Versetti告诉《独立报》:“我不会将当前加密货币市场的状况与互联网泡沫相提并论。虽然在新兴科技初创公司估值过高、商业模式未经证实或不可持续等方面,互联网泡沫和加密货币有相似之处,但加密货币和互联网企业的规模根本无法相提并论。我不认为我们曾经或现在接近加密货币泡沫。”
这位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的观点很有道理,但与加密货币世界的许多人一样,他可能忽略了一个事实:大企业不会开始使用不受监管的技术进行支付和储蓄。货币的创造一直由政府控制,原因很简单,它是一种极其强大的社会工具。区块链和加密货币确实创造了无国籍货币的可能性,但正如中国所展示的那样,当权者不会接受他们无法控制的货币体系(中国也不信任美国的货币体系)。
谁将赢得新货币体系的竞赛?
就像大多数人不知道如何制造或编程计算机一样,真正理解货币本质的人也很少。大多数人并不关心这些,他们只想知道如何在市场上买到一夸脱牛奶或一袋薯片。就目前而言,加密货币要想取代美元、卢布、欧元或任何其他由政府支持、央行背书的法定货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有趣的是,一些主要银行正在与以太坊和比特币合作。BBVA使用以太坊区块链完成了一笔银团贷款,尽管他们没有使用ETH作为支付过程的一部分。就目前而言,似乎大多数参与加密货币的人既不将其作为价值储存手段,也不将其作为交易手段。
如果加密货币作为一种支付手段有等待的市场,或者如果加密货币在某个价格水平(高于当前交易范围)得到广泛支持,它们就不会处于自由落体状态。在某个时刻,加密货币的真实价值将显现出来,市场将形成底部。当这个底部出现时,很可能是千载难逢的买入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