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加密行业需在去中心化与性能间寻找平衡
加密行业始终恪守"去中心化至上"的信条,却常常遗忘其核心用户——交易者。当前的生态体系过度追求哲学理念而忽视实际用例,不仅将专业交易者拒之门外,更迫使去中心化金融(DeFi)用户转向中心化平台。若想让DeFi突破投机局限,成为传统金融(TradFi)的真正替代方案,性能必须成为核心焦点。
最低可行去中心化(MVD)的崛起
MVD提供了一种务实方案:在保持抗审查特性的同时,不牺牲真实市场所需的速度、可靠性和可用性。这种理念正在实践中持续演进。
TradFi的成功与DeFi的困境
1990年代是传统金融的历史转折点。自19世纪农产品期货诞生以来,这些市场已发展为最具流动性的金融生态。电子交易平台的出现消除了人工低效,高频交易(HFT)席卷全球。TradFi通过强调速度、可靠性和执行质量,为交易者打造了完善的基础设施,由此获得全球规模与机构信任。
反观DeFi,其诞生源于意识形态:不计代价强调去中心化、无需许可和抗审查。这导致其存在区块确认缓慢、交易纳入不可预测、最终性脆弱等性能缺陷。例如以太坊12-15秒的区块时间根本无法支持高频交易,迫使dYdX等项目完全迁移。更甚者,最大可提取价值(MEV)问题让验证者能够抢跑交易,损害用户信任和执行质量。
这些不仅是技术瑕疵,更会破坏价格完整性、增加滑点,最终将专业交易者拒之门外。如今即便最热门的DeFi协议也难以留住核心用户,证明意识形态虽具感召力,基础设施才是规模化的关键。
交易者需要可靠的基础设施
尽管DeFi旨在解决中心化平台的中介冗杂、结算周期长、缺乏透明度等问题,但交易者——尤其是高频与机构交易者——最关心的始终是性能。他们需要毫秒级执行、波动期间的稳定运行,以及快速、可预测且公平的结算。
若想与TradFi竞争,去中心化基础设施必须达到新标准:支持100毫秒内出块、1秒最终确认、高吞吐订单簿、50毫秒内交易纳入、内置MEV防护及99.999%运行时间。这些对顶级交易者而言只是基本要求。
速度与去中心化并非对立
Web3的最大误区是将去中心化视为非此即彼的命题。多数建设者认为必须不计代价最大化去中心化,否则就是妥协。而高性能系统会权衡取舍,不盲目追求纯粹性。这正是MVD理论的用武之地——在保持DeFi核心差异化的前提下,通过最低限度的去中心化换取性能提升。
新一代公链正通过精简验证节点、快速最终性共识和并行化执行来平衡用户主权与性能。这只是起点:MVD尚处早期阶段,建设者有机会打造兼具开放性、公平性和实用性的基础设施。
MVD将定义DeFi新篇章
DeFi要突破实验阶段,必须全面拥抱MVD。速度需求已然显现:机构每日增持数字资产,散户参与度持续攀升。当前DeFi衍生品赛道增长最快,去中心化永续合约市场预计2031年规模突破351万亿美元(年增长率138%),直逼TradFi体量。
虽然Hyperliquid、Aevo等平台展现出发展潜力,但Layer1依赖、Rollup延迟和不可预测的结算时间仍制约着协议发展。未来MVD需发挥更大作用——DeFi不能仅靠理念纯度取胜,必须凭借性能、速度与恰到好处的去中心化赢得用户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