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与以太坊:数字货币的演变
2008年7月30日,美国《住房与经济复苏法案》正式签署,旨在应对次贷危机(该危机引发了当时正在持续的全球金融危机)。两周后的8月18日,域名bitcoin.org被注册。到2008年11月,量化宽松政策已开始实施,美联储开始购买抵押贷款支持证券。2009年1月,比特币代码作为开源项目发布;到2009年3月,美联储已持有近两万亿美元的银行债务、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国库券。
比特币:数字时代的货币革命
如果目标是测试数字货币的大规模应用,通过直接连接公民与中央银行来消除二级和三级金融机构的中介作用,那么比特币取得了惊人的成功,预示着央行数字货币(CBDC)时代的到来。如果目标是让普通人熟悉数字货币及其使用,比特币同样取得了显著成就。
比特币自诞生以来就被视为革命性突破,对许多人来说,它意味着虚拟货币、新型货币、价值储存工具以及自由的承诺。然而,最重要的是,比特币是数字时代的新型货币机构。它证明了数字货币机构是未来,并通过将讨论焦点从“为何”转向“何时”完成了其使命。
有些人将比特币及其匿名创始人视为罗宾汉式的传奇、佐罗式的英雄或对抗体制的平民主义主角。无论这些主题幻想如何,正如老话所说,真相终将让人会心一笑。
以太坊:21世纪的应用平台
比特币催生了以太坊,这是一个21世纪的应用平台,可与硅谷所谓的“企业级、全球化”平台相媲美。以太坊团队在创始人及核心开发者的智慧引领下,完全公开地进行开发,团队成员大多是跨越时区和政治地理边界的志愿者开发者,远在居家办公成为常态之前。
为什么是以太坊?与普遍认知不同,比特币不仅仅是一个应用程序,也不仅仅是构成网络的技术能力集合,更不仅仅是一个代币。它是一个机构,一个自治机构,但它不是一个平台。比特币发布时具备一定程度的脚本扩展性,但尚不足以让开发者在其基础上构建新实例。
以太坊以成为“世界计算机”为愿景,致力于创建终极的去中心化平台抽象,即内置图灵完备编程支持的区块链,允许开发者编写智能合约并创建去中心化协议、服务和应用程序。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以太坊项目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功。
可编程货币、法币支持的稳定币以及现实世界资产的数字化,只是以太坊重塑货币政策世界的一些方式。借贷平台、预测市场和保险等金融领域,以太坊帮助重写了历史上高度中介化产品的规则。
以太坊的扩展挑战
由于其非凡的成功,扩展性已成为以太坊项目的关键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其扩展性问题源于项目将去中心化和安全性置于扩展性之上。扩展性增强预计将解决网络拥堵问题并降低交易成本;以太坊的gas费用问题一直是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
扩展以太坊网络主要有两种方式:链上和链下。链上指对基础层的增强和网络的修改;链下指使用单独的网络(所谓的Layer 2)来处理交易。Layer 2网络可能会选择强调扩展性而非去中心化和安全性,因为它们可以受益于基础网络在这些方面的优势。
事情变得非常有趣的地方在于,“链上”支持者似乎不愿放手,而“链下”倡导者则渴望创新。这是一个成熟平台的经典传奇:需要多少松散耦合?需要多少可组合性?另一方面,在成为创新的净减损因素之前,应该在链上保留多少?
出于显而易见的原因,以太坊不希望最终主要成为其他Layer 2网络和Roll-up的协调账本,但与此同时,单一化方法会限制平台及其生态系统,并影响平台持续扩大开发者基础的能力。当以太坊从工作量证明(PoW)转为权益证明(PoS)进行合并更新时,事情达到了顶点。
EigenLayer:新型经济平台
信任现在成为权益质押的一部分,而不再是挖矿。价值现在更多地体现在代币和质押者身上,还是仍然存在于底层能力中?能持续多久?它们能否被更新、更具创新性的能力取代?这引出了第三幕。
以太坊催生了EigenLayer,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经济平台。回顾过去,这可能看起来是线性的,但这是一次一流的范式转变。世界可能不会因范式改变而不同,但正如他们所说,开发者现在以新的心智模型在一个不同的世界中工作。我们将回顾并看到前EigenLayer时代和后EigenLayer时代去中心化应用之间的显著转变。
正是这次合并,转向PoS使EigenLayer能够重新构建去中心化应用模型。PoW没有负面激励的概念,但在PoS中,验证者可能获得奖励,也可能因不当行为而被削减质押。随着PoS的出现,EigenLayer能够以编程方式引导和扩展以太坊的信任模型,为众多新协议和服务提供经济安全保障。
开发者无需创建自己的验证者或发行代币即可保护其服务。通过创建去中心化信任市场,松散耦合的承诺现在可以扩展到经济抽象。到目前为止,这是一场引人入胜的三幕剧,第四幕将预示什么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