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选
我的自选
查看全部
市值 价格 24h%
  • 全部
  • 产业
  • Web 3.0
  • DAO
  • DeFi
  • 符文
  • 空投再质押
  • 以太坊
  • Meme
  • 比特币L2
  • 以太坊L2
  • 研报
  • 头条
  • 投资

免责声明:内容不构成买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四大看涨信号:以太坊涨势蓄势待发

2025-08-03 12:50:42
收藏

加密市场乐观情绪持续高涨 以太坊展现强劲势头

尽管近期行情波动剧烈,加密市场的乐观情绪依然坚挺。以太坊社区尤其如此——过去30天里,这个主流山寨币价格涨幅已超35%。究竟是哪些主力在推动以太坊交易,不断推高ETH价格?

2022年以来ETH涨幅落后于BTC

在化学领域,乙醚是种幽默剂,而幽默的精髓在于精准的时机把握。

过去12个月里,如果投资者追求30天投资回报率,持有比特币的收益往往优于以太坊。BTC近12个月投资回报率达+75%,而同期ETH仅为+19%,这让部分持有者开始质疑以太坊的市场表现。

本质上,以太坊基础层在设计上主动牺牲了部分资金流入——过去一年大量资本转向低手续费的Layer2网络及其代币。按总市值计算,主要项目包括Mantle(MNT)、POL(POL)、Arbitrum(ARB)、Optimism(OP)和Starknet(STRK)。

这就像给气球充气时,大量空气先通过气阀进入其他小气球,只有当气压足够时,主气球才会持续膨胀。更何况以太坊本身就是个巨型气球,截至8月2日其市值已达4680亿美元,自2015年以来长期保持着令价值投资者惊叹的增长曲线。

当前有四大看涨信号显示ETH正在蓄力攀升:

1. 华尔街数十亿美元狂热助推以太坊反弹

进入第三季度一个月后,涌入以太坊生态的资金压力终于积累到足以推动价格实质性上涨。7月惊人的涨幅表明,市场需求已足够广泛和深入,足以抵消流向Layer2的巨额资金分流。

看涨者开始发布激进预测,如BitMEX创始人Arthur Hayes在7月22日宣称"以太坊将达1万美元"。他在博客中写道:"自SOL从FTX废墟中7美元涨至280美元后,ETH就成为最被憎恨的大市值加密货币。但如今情况改变,以Tom Lee为首的西方机构投资者开始青睐以太坊。他们的策略是:先买入,后提问。"

2. 以太坊ETF创纪录资金流入

华尔街传奇人物Gordon Gekko有句名言:"贪婪是好事。"

如今华尔街大批机构已认识到区块链价值,并对2025年比特币和以太坊的回报率上瘾。他们正通过ETF、托管服务和链上开发全力增持ETH。7月以太坊ETF购买资金流入打破纪录,尽管市场相对放缓,但7月中旬单周就吸引21.2亿美元,后续数周持续增长。

Bitwise投资总监Matt Hougan在7月22日报告中提出"以太坊需求冲击"理论:来自华尔街ETF买家渴求回报的资本,以及众多在美股上市的持有ETH的企业 treasury,共同推动着ETH价格上涨。

3. SharpLink Gaming豪掷数亿美元押注ETH

这家纳斯达克上市的在线体育博彩公司总部位于明尼阿波利斯,其业务模式正被区块链解决方案重塑,旨在为在线玩家创造更公平安全的环境。

继Strategy公司BTC treasury战略后,SharpLink在6月25日前已购入188,478枚ETH。一个月后这些资产价值近7.5亿美元。7月中旬的五天内,该公司又鲸吞60,582枚ETH(约1.8亿美元)。华尔街用行动表示认可,其股价24小时内暴涨17%。

截至7月16日,SharpLink已锁定28万枚ETH(约9亿美元),造成供应紧缩,极大改变了ETH估值模型。其持仓量几乎每日增长,8月3日已超48万枚。公司表示这些ETH全部用于质押,每周产生数十万美元收益。

4. Bitmine2.5亿美元ETH基金持续扩张

除SharpLink外,拉斯维加斯区块链公司Bitmine Immersion Technologies近期转型为ETH买入、持有和质押机构。他们聘请了FundStrat高管Tom Lee——这位疫情期间常出现在CNBC预测比特币终将达百万美元的分析师。

7月初Bitmine启动2.5亿美元企业ETH treasury后,其股价短时间内飙升3000%,从仙股跃升至每股135美元以上。

免责声明:

本网站、超链接、相关应用程序、论坛、博客等媒体账户以及其他平台和用户发布的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第三方平台及平台用户。百亿财经对于网站及其内容不作任何类型的保证,网站所有区块链相关数据以及其他内容资料仅供用户学习及研究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法律等其他领域的建议和依据。百亿财经用户以及其他第三方平台在本网站发布的任何内容均由其个人负责,与百亿财经无关。百亿财经不对任何因使用本网站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负责。您需谨慎使用相关数据及内容,并自行承担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进行研究、审查、分析和验证。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