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协议MCP快速扩张 受监管行业仍持谨慎态度
支持AI代理间交互的开源协议"模型上下文协议(Model Context Protocol, MCP)"正在快速普及,但在受监管的行业领域仍保持着审慎态度。尤其金融机构因MCP未能满足客户身份识别(KYC)要求,目前普遍持观望态度。
新兴技术面临合规挑战
MCP自去年11月问世以来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有望成为行业标准。但银行和医疗机构等强监管行业仍保持保守立场。这些行业虽曾是AI应用的先行者,面对开放式代理交换协议等新趋势时,却更关注风险评估而非实际部署。
允许AI代理实时访问多元数据的MCP系统在效率和创新方面确有优势。然而涉及贷款、投资、客户信息分析等高风险业务的金融机构,始终将安全合规视为首要考量。若技术漏洞可能导致数据泄露或审计缺陷,相关系统就难以被采用。
金融机构的风险评估
美国银行子公司Elavon高级副总裁John Waldron表示:"我们正在评估MCP连接AI代理的多种可能性,但在明确标准出台前,确实存在不可控风险。"他强调需预先审查"MCP消息是单纯的中介通信,还是可能暴露敏感信息"。
金融机构已通过内部风险评估体系审查AI模型适用性。Salesforce银行产业战略主管Greg Jacobi指出:"传统机器学习模型结果可复现,符合风险评估框架,但大语言模型(LLM)的概率特性与传统标准存在显著冲突。"因此金融业意识到LLM需要差异化管理。
身份认证瓶颈待解
当外部代理访问系统时,必须验证请求来源的合法性。但目前MCP和谷歌的A2A协议均未完全解决该问题。Catena Labs联合创始人Sean Neville强调:"为满足KYC要求,代理必须明确披露其身份、风险及授权信息",这将成为未来标准协议的核心功能。
当前部分金融机构正在受限环境中测试试点应用,或考虑采用A2A等替代方案。但要真正迎接开放式代理时代,仍需完善法律与技术基础。尽管MCP有望成为AI产业的通用语言,但高度监管行业仍在探索如何安全应用这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