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区块链周:中国加密产业的转型与机遇
当加密爱好者们上周从里斯本发出"GM"推文时,上海举办了其唯一的政府批准的区块链活动——上海国际区块链周。由万向区块链实验室主办,该活动通常汇集了政府、企业、学术界和DeFi领域的代表,既有兴奋也有焦虑。
区块链在中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被列为数字经济的关键产业,旨在通过数据赋能推动"全产业链协同转型"。但今年的活动与以往不同。尽管仍如期举行,但中国政府出台了更严格的指导方针:项目展览必须提前提交详细材料,以消除任何关于价格或交易的敏感语言。
市场热度不减,行业正在转型
这并没有减弱人们的热情,这表明中国并没有完全扼杀其加密产业。上海区块链周的周边活动和私人聚会吸引了大量人群。例如,Avalanche的鸡尾酒会最终有300多人参加。
当然,过去一年中国加密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未能适应这些变化的传统加密玩家要么退出市场,要么被淘汰。以下是我们从上海区块链周获得的最大收获:
海外的Layer 1和Layer 2项目在中国仍然很热门,如Near、Avalanche、Polygon、Arbitrum和Dfinity,它们花费了大量时间培育中文生态系统。它们似乎渴望吸引大量用户,这些用户对去中心化的意识形态担忧不像西方同行那么多。
下一代投资者——活跃在微博、微信、抖音和Twitter上的Z世代交易员——已经开始成为加密市场的一股关键力量。
中国加密社群走向全球化
中国VC在中国打击加密货币后面临相当大的困境。一些VC表示,即使是在海外,现在也更难获得好的交易机会。结果是许多中国加密VC、影响者和其他关键人物现在加入了海外社交媒体群组,开始向中国以外拓展。
长期以来,文化差异一直是弥合东西方差距的主要问题,但中国加密人士涌入海外交流渠道是时代变迁的信号。这可以说表明中国的加密场景并没有消亡,而是在适应,以便以新的方式蓬勃发展。
媒体和其他信息源也开始"走向全球",迁移到Twitter、Telegram和Discord,以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新成员。多个最初由中国加密媒体管理的微信群组要么转移到Telegram,要么完全关闭。
一些媒体公司表示,新渠道实际上更有效率。中国的"防火墙"(Telegram、Discord和Twitter需要VPN才能访问)有助于过滤掉没有能力获取海外信息的用户。此外,Telegram的订阅频道和Discord的标签和审核功能因其如何使群组管理更高效而获得高分。
加密社交媒体群组的规模和人口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原本使用较大聊天群组作为信息来源的人已经转向更小、更私密的群组来了解和关注新项目。如今活跃在市场中的大多是经验丰富的DeFi用户。
元宇宙热潮涌动
在上海区块链周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同一周还举办了另一个活动:上海元宇宙周,今年的规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
一些元宇宙after-party甚至比主区块链会议的派对更受欢迎,尽管大多数都是邀请制。一场名为"Degen Night"的派对引起了轰动,因为组织者故意没有提及活动地点或他们的身份。被邀请的人都是私下联系,并要求对地点保密。
最后,尽管加密货币和DeFi被定义为去中心化和淘汰现有企业巨头,但值得指出的是,腾讯和阿里巴巴等巨头的持续努力有助于激发人们对元宇宙的热情。这些公司看到了正在发生的事情,不会袖手旁观,错过元宇宙的狂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