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的自由,实践中的困境
从理论上讲,自我托管钱包代表了金融自由的终极形式。但在实践中,它们却是大多数人放弃加密货币的主要原因。失去访问权限、处理助记词以及应对复杂的界面,这些都无法让人感到掌控感。Web3仍在宣扬金融主权,但大多数人只是想轻松地转账,而不是像在解谜题一样。
Web3生态:理念优先于可用性
Web3生态系统将意识形态置于可用性之上。去中心化和用户控制的承诺虽然引人注目,但如果工具对普通人来说过于令人沮丧,这些承诺就毫无意义。为了让加密货币触达下一个十亿用户,便利性需要与主权同等重要。
Web3仍在为内部人士构建
尽管行业取得了进展,但进入Web3的门槛仍然很高。钱包仍然是为已经了解加密货币的用户设计的,而不是为那些不了解的数百万用户。大多数人被要求写下并存储复杂的助记词,理解Gas费,在链之间切换,并避免代价高昂的错误。没有支持系统,没有后备方案,如果出现问题,通常无法恢复资金。这些问题并非小事,它们是普通用户对Web3望而却步的主要原因。
用户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2024年ConsenSys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55%的受访者认为自我托管钱包令人生畏或令人困惑。放弃率很高,尤其是在首次用户中。担心资金出现不可逆转的错误,使得许多人在入门后不再进行交易。RIF Technology的另一项调查显示,13.25%的用户认为入门和访问是学习使用区块链产品时的主要挑战,而近四分之一(24.56%)的用户呼吁更简单的入门和更好的机制来避免丢失密钥。这些并非边缘案例,而是常态。
用户需要的是简单,而不仅仅是主权
与此同时,人们对数字金融的接受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Revolut、Nubank、Paytm和Venmo等平台已经让数百万用户习惯了简单、即时交易以及在出现问题时获得客户支持。这些平台之所以快速增长,是因为它们消除了用户体验中的摩擦。而与此同时,大多数Web3应用却在增加这种摩擦。
显然,人们确实希望对自己的资金有更多的控制权。在最近的Bybit黑客事件后,对自我托管的需求上升就证明了这一点。这次事件提醒用户,即使是知名的大型平台也容易受到攻击,完全信任中心化服务托管资金是有风险的。类似的事件推动用户寻求更能掌控自己资产的选项。但他们希望的是安全、易懂且宽容的控制,而不是每次打开钱包时都带着警告标签和恐惧感的控制。
这正是行业需要转变思维的地方。我们需要停止将便利性视为一种妥协。它不是妥协,而是一种功能。事实上,它是决定加密货币是否成为下一代金融基础设施或仍然是一个小众亚文化的关键功能。
CeDeFi展示了一条更好的道路
直到最近,大多数项目要么选择完全去中心化,要么选择完全托管,几乎没有中间模式来同时提供控制和安全。
但有一条可行的前进道路。CeDeFi,即中心化-去中心化金融,融合了两者的优点。它为用户提供了选择权。你可以持有自己的密钥,也可以委托托管。你可以根据风险承受能力或专业水平在托管和非托管体验之间切换。CeDeFi模式在尊重去中心化原则的同时,允许用户保护和简化操作。
除了CeDeFi,其他以可用性为导向的创新也在重塑人们与加密货币的互动方式。基于用户名的转账和与Telegram等熟悉平台的钱包集成等功能,旨在减少每个接触点的摩擦。例如,开放网络(TON)通过与Telegram的集成,激活钱包数量超过1078万个,一年内增长了1400%。这一激增得益于无缝的应用内钱包创建和模仿Web2简单性的用户体验。通过优先考虑易用性,一些平台正在帮助从未接触过加密货币的人开始定期使用它,并且他们留了下来。当用户感到自信时,留存率更高。当人们感到安全时,采用率就会增长。
整个行业需要效仿
Web3拥有太多的人才、资本和潜力,不能继续为技术娴熟的精英用户群体构建。如果我们想让Web3走向世界,就必须停止期望世界去适应Web3。工具必须进化,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加密货币的胜利不在于哲学上的纯粹,而在于可用性。下一波采用浪潮不会来自将用户推向抽象的理想,而是来自设计出尊重用户时间、注意力和期望的产品。主权固然重要,但没有便利性,它仍然遥不可及。现在的挑战落在了下一波建设者身上:创造让用户既感到掌控又感到轻松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