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IUS法案将稳定币确立为合法支付轨道
根据最新行业报告,贝莱德投资研究所在其最新评论中指出,新颁布的《GENIUS法案》将稳定币定位为"金融未来",将其重塑为受监管的支付工具而非投机性投资。该机构表示,这项联邦新规为稳定币主流化应用提供了明确框架,并断言"稳定币将长期存在"。
2025年7月18日正式生效的《GENIUS法案》在法律层面将支付型稳定币重新归类为实用工具,而非商品或证券。根据该法案,发行方必须持有100%的美国国债、现金或短期回购协议作为储备,接受银行级审计,并遵守反洗钱规定。法案禁止对稳定币余额支付利息,凸显其交易媒介的本质属性。
2500亿美元市场的制度基础
贝莱德报告显示,稳定币总市值已增长至2660亿美元,约占整个加密市场的7%。该法案通过规范以Tether和Circle为首的主要发行商(这些机构持有超过12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储备),在确保国债收益率稳定的前提下推动稳定币采纳。
储备稳定性要求旨在控制系统性风险,同时强化美元流动性基础设施。贝莱德认为,由于稳定币相关资本主要来自类似短期资产类别的转换,其对国债收益率影响有限。
全球竞争:美欧港的稳定币博弈
贝莱德将美国监管举措置于全球背景下分析,指出香港和欧洲正采取竞争性策略。欧洲的MiCA框架与香港的亲稳定币立场争夺制度优势,而美国则侧重消费者保护与银行监管。
不同司法管辖区的政策差异(如是否允许稳定币持有者获得利息)将决定美元稳定币能否成为跨境贸易融资的主导货币。根据毕马威和麦肯锡报告,《GENIUS法案》正引发数字金融革命,推动代币化货币市场基金、实时结算系统及碎片化抵押系统在稳定法律框架下的规模化发展。
混合货币体系的未来
学术研究预测未来私营稳定币将与法定货币共存。这种混合货币体系的兴起意味着程序化效率与流动性弹性的结合。正如贝莱德所言,稳定币可能成为现金之上的"可编程货币"层,实现实时跨境价值转移。
尽管前景乐观,分析师仍警告:禁止稳定币付息可能降低其在储蓄充裕经济体的采纳度;监管机构则担忧压力时期可能出现的脱钩风险、机构集中度问题及国债市场扰动。
结论
贝莱德基于最新研究将稳定币定位为金融未来——在《GENIUS法案》框架下,它们已从投机代币转变为法律认可的数字支付轨道。监管明晰化使稳定币处于支付、国库运营与跨境金融的交汇点。
尽管在付息机制、发行方集中度和市场稳定性等方面仍存挑战,美国已在数字货币领导权争夺中占据主动。
常见问题
稳定币在美国法律中是否被视为支付工具?
是的,《GENIUS法案》正式将合规稳定币归类为法定支付方式,而非证券或商品。
对稳定币发行方有哪些储备要求?
发行方必须持有1:1的现金、93天内到期的美国国债或回购协议作为抵押,并接受独立审计和反洗钱合规审查。
法案允许稳定币余额获得利息吗?
否,法案禁止稳定币持有产生利息,以防止其成为现金替代品。
当前稳定币市场规模如何?
稳定币约占加密市场总价值的7%,市值达2500亿美元。
美国在全球稳定币监管中的定位?
美国通过《GENIUS法案》建立监管框架,而欧洲和香港等地正探索数字欧元框架和更宽松的发行模式,竞争日趋激烈。
术语表
金融未来稳定币 - 贝莱德对作为支付基础设施的稳定币的称谓
GENIUS法案 - 美国2025年7月18日颁布的首个支付稳定币监管联邦法律
支付型稳定币 - 由法币支持并被批准作为支付结算工具的数字代币
储备抵押 - 发行方必须持有现金、93天内到期的美国国债或回购协议
脱钩风险 - 危机或赎回期间稳定币价值与法币锚定偏离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