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选
我的自选
查看全部
市值 价格 24h%
  • 全部
  • 产业
  • Web 3.0
  • DAO
  • DeFi
  • 符文
  • 空投再质押
  • 以太坊
  • Meme
  • 比特币L2
  • 以太坊L2
  • 研报
  • 头条
  • 投资

免责声明:内容不构成买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BlockDAG售出258亿枚代币突破3.95亿美元大关,莱特币持稳113美元之际Toncoin从3.15美元低位反弹

2025-09-04 22:36:01
收藏

莱特币正回调至113美元附近,但技术形态显示,若动能持续,LTC可能再次上攻180-190美元目标区间。与此同时,Toncoin徘徊在3.15美元附近,因其与Telegram的深度整合,TON代币价格前景持续受到交易者密切关注。目前美国超8700万用户可直接使用TON钱包,尽管短期波动,其采用率叙事仍具吸引力。

莱特币回调或为新一轮上涨蓄力

莱特币(LTC)已滑落至113美元区间,近期低点111美元与高点114美元形成窄幅震荡。相较8月初121美元的水平,本周出现温和下跌,但分析师认为此次回调或是健康调整。尽管价格回落,莱特币仍具备三大支撑:强采用率、相比比特币更快的交易速度,以及日益增长的机构认可度。

Pi Cycle Top指标释放乐观信号——该指标曾精准预测比特币周期顶部。当前该模型应用于莱特币时显示,若现有结构保持完整,LTC可能冲击180-190美元区间。实现这一目标需先突破120-130美元阻力带,这将打开通往150美元及以上空间的通道。随着RSI指标上行趋势及机构兴趣增长,部分交易者将此视为莱特币2025年新一轮上涨的跳板。

Toncoin复苏:Telegram生态能否助推再创新高?

Toncoin(TON)现报3.15美元,虽远低于2024年8.23美元峰值,但其采用率故事令价格前景不容忽视。脱胎于Telegram区块链愿景的Toncoin,已发展为支持支付、存储和dApp的庞大生态。其核心竞争力在于深度整合——美国超8700万Telegram用户现可直接在应用内使用TON钱包,这种"无缝接入"优势为Toncoin带来数百万潜在用户。

机构背书更添筹码。Coinbase Ventures近期直接从Telegram获取TON代币,增强了市场信心。分析师认为,通过Telegram持续获客可能引发新一轮需求周期。若用户采用率持续攀升,Toncoin有望重返高位,成为少数兼具大众市场分发与企业级认可的大市值项目。

BlockDAG混合架构与3.95亿美元预售预示爆发式增长

BlockDAG正通过融合有向无环图(DAG)与工作量证明(PoW)重新定义区块链架构,这种罕见组合实现了速度与安全的平衡。早期测试显示其每秒可处理10个区块,效率比肩头部Layer1公链。对寻找优质加密资产的投资者而言,BlockDAG提供了可扩展性、去中心化与健壮安全的独特组合。

其预售数据印证了火爆需求:已筹集超3.95亿美元,向20万持有者分发258亿枚BDAG代币。为纪念这一里程碑,团队推出第30批限时预售——单价锁定0.0013美元(10月1日截止),相较确认的0.05美元上市价存在巨大空间。即便现阶段入场,长期目标价仍看涨至1美元上方,对后期参与者意味着超1500%的潜在收益。X1挖矿应用用户突破300万,使BlockDAG成为行业最大主网上线前社区之一。

当行业热议可扩展性时,BlockDAG创新性地将两项成熟技术无缝融合。随着资金、采用率与基础设施同步推进,许多观察者认为"1美元以下买入机会"的窗口期可能比预期更早关闭。

终极对比

莱特币凭借抗跌性与高速交易特性,在技术指标配合下可能开启新上涨周期;Toncoin则受益于Telegram生态整合与机构认证。但这些项目的发展轨迹均难以匹敌BlockDAG当前势头。

BlockDAG已达成以下里程碑:筹资超3.95亿美元、售出258亿枚代币、实现每秒10区块处理速度、通过X1应用吸引超300万矿工。这绝非投机泡沫,而是有望成为支付领域重要竞争者及2025年最值得投资的加密资产。随着新加坡部署活动即将揭幕关键里程碑,以及0.0013美元限时预售(10月1日截止),分析师认为其上市后冲击1美元目标具备现实基础。即便后来者,仍可能捕获30倍以上收益空间。

免责声明:

本网站、超链接、相关应用程序、论坛、博客等媒体账户以及其他平台和用户发布的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第三方平台及平台用户。百亿财经对于网站及其内容不作任何类型的保证,网站所有区块链相关数据以及其他内容资料仅供用户学习及研究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法律等其他领域的建议和依据。百亿财经用户以及其他第三方平台在本网站发布的任何内容均由其个人负责,与百亿财经无关。百亿财经不对任何因使用本网站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负责。您需谨慎使用相关数据及内容,并自行承担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进行研究、审查、分析和验证。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