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选
我的自选
查看全部
市值 价格 24h%
  • 全部
  • 产业
  • Web 3.0
  • DAO
  • DeFi
  • 符文
  • 空投再质押
  • 以太坊
  • Meme
  • 比特币L2
  • 以太坊L2
  • 研报
  • 头条
  • 投资

免责声明:内容不构成买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超越炒作:加密货币支付为何仍停滞于测试阶段

2025-08-24 22:11:09
收藏

加密支付体验为何仍令人抓狂?

当前正是加密支付的风口时刻。从Circle的十亿美元IPO到《GENIUS法案》为稳定币监管铺路,利好消息层出不穷。摩根大通、Visa等华尔街巨头纷纷将稳定币通道整合至技术架构,终于向这项能在全球实现无需信任、(近乎)即时价值转移的优越技术低头。

然而在一片繁荣背后,却存在鲜被提及的另一面:用户体验仍停留在测试阶段。繁琐程度足以让最理性的人都想用钝勺挖出自己的眼球。

现实困境:便捷性不升反降

从业九年,接受过各种代币支付的我必须指出一个悲哀的现实:尽管主流叙事相反,但接收加密支付正变得愈发困难。近期有位英国客户试图通过Gemini账户向我的迪拜OKX地址支付USDC,在经历数周账户解冻和补充KYB文件的拉锯战后,她最终放弃并选择通过Revolut银行转账——不仅耗时更短,手续费也更低。

这种倒退现象并非个案。Gemini在2025上半年录得2.8亿美元亏损,客户流失如沉船逃窜的老鼠;而OKX等平台在阿联酋只需收取固定75迪拉姆(约20美元)的提现费,自然缺乏优化动力。更荒谬的是现有双轨制:在阿联酋无法将USDC兑现为法币,在欧洲又不能直接收取USDT——这种用USDC转USDT再兑迪拉姆的流程,就像给法拉利引擎灌糖浆般低效。

原生体验的致命缺陷

对于加密原生用户而言,体验同样糟糕:在日益增长的选项列表中选错网络意味着永久资产损失;交易所遭黑客攻击等同于资金蒸发;自主保管丢失助记词则......相较之下,传统支付方案突然显得颇具吸引力。

本质上,当前的加密支付不过是另一个更难用、更昂贵且无保障的银行平台。尽管美国32%的中小企业已使用加密支付,5.6亿加密用户中约三分之一常将数字资产用于支付,远超质押等DeFi活动,但体验瓶颈始终存在。

监管进步与技术滞后的矛盾

《GENIUS法案》确实为稳定币发行方提供了亟需的监管确定性,在消费者保护与市场规则间取得了平衡。但为何实际体验仍令人却步?区块链交易不是承诺更廉价高效吗?

BitPay首席营收官Bill Zielke坦言:"高费用往往源于费率不透明、网络选择不当以及提现平台收取高额点差"。该平台正通过集成Polygon等低成本网络降低摩擦,使确认费显著低于以太坊等传统链。

CoinFlip首席执行官Ben Weiss则指出:"小额支付场景尤其不经济——发送500万美元与5美元的比特币可能收取相同费用。虽然情况正在改善,但界面友好度仍落后核心技术发展数年。"

跨境支付的优势与障碍

世界银行最新研究显示,传统汇款平均费率为6.4-7%,而加密数字渠道约为5%。虽然多数DeFi通道更便宜,但需要用户驾驭晦涩的钱包和跨链操作,将普通用户拒之门外。

另一个核心痛点是托管方案。区块链虽能实现真正点对点交易,但多数人并不愿自主管理资产。Weiss坦言:"并非所有人都想研究冷钱包,有些人只希望购买ETF。行业壮大的关键是降低门槛,方式没有对错。"

未来之路:体验革命

Zielke认为:"当前核心挑战仍是UX。设立钱包、高网络费、转错地址恐惧等都制造障碍。但稳定币和Layer2网络已显著降低费用和结算时间。"

尽管基础架构正在完善,但要实现"信用卡轻触"般的流畅体验仍有长路要走。加密支付并非因自身便捷性取胜,而是因为传统系统依然缓慢封闭。正如信用卡普及历经数十年,加密支付虽发展更快,仍需在细微处持续改进。

最终胜负将取决于谁能更好解决实际痛点:传统金融正加速"区块链化",这场竞赛或许不是取代银行,而是看谁先真正理解用户需求。

免责声明:

本网站、超链接、相关应用程序、论坛、博客等媒体账户以及其他平台和用户发布的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第三方平台及平台用户。百亿财经对于网站及其内容不作任何类型的保证,网站所有区块链相关数据以及其他内容资料仅供用户学习及研究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法律等其他领域的建议和依据。百亿财经用户以及其他第三方平台在本网站发布的任何内容均由其个人负责,与百亿财经无关。百亿财经不对任何因使用本网站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负责。您需谨慎使用相关数据及内容,并自行承担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进行研究、审查、分析和验证。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