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选
我的自选
查看全部
市值 价格 24h%
  • 全部
  • 产业
  • Web 3.0
  • DAO
  • DeFi
  • 符文
  • 空投再质押
  • 以太坊
  • Meme
  • 比特币L2
  • 以太坊L2
  • 研报
  • 头条
  • 投资

免责声明:内容不构成买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比特币与主权债券:投资者转向背后的原因

2025-08-21 16:24:52
收藏

比特币正成为颠覆性金融资产

比特币日益成为具有变革意义的金融工具,促使众多投资者为追求更高潜在收益而考虑资产配置转型。传统避险资产如美国国债、日本政府债券和德国国债虽以低风险、稳收益著称,但自比特币问世十余年来,其作为替代性选择的吸引力持续攀升。

流动性指标与政策影响

推动这一趋势的关键因素包括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动态及M1、M2货币供应量——这些衡量市场流动性的核心指标直接影响通胀水平、债券收益率及法币信心。其中:

M1货币供应量涵盖经济体系中即时可用的现金与活期存款;M2货币供应量范围更广,包含M1及储蓄存款、零售货币市场基金和定期存款。美联储对6.69万亿美元资产负债表的扩缩表操作将直接影响这些指标,进而改变传统债券的吸引力。

市场格局演变

近年来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4%-5%高位,降息信号迟迟未现。2025年5月穆迪下调美国债务评级加剧政治财政不确定性,加之2024-2025年日本债券危机动摇主权债避险地位,这些因素共同强化了比特币的抗通胀属性。

比特币表现显著超越主流资产:截至2025年6月中旬,三年间BTC涨幅达375.5%,远超标普500(59.4%)、黄金(85.3%)和纳斯达克100指数(86.17%)。

技术升级动态

关键更新:比特币核心开发者将OP_RETURN交易数据上限从80字节提升至4兆字节,旨在增强存储功能并优化未花费交易输出。这项定于2025年10月的升级已引发社区广泛讨论。

比特币在现代投资组合中的崛起

2024年初美国SEC批准现货比特币ETF具有里程碑意义,此举赋予机构合规入场通道并推动规模快速增长。目前全美12只比特币现货ETF管理资产超1325亿美元,彰显机构参与深度。

发展历程关键节点

2013年:Winklevoss兄弟首提比特币ETF申请;灰度信托成立
2017-2018年:SEC以市场担忧为由多次否决
2020-2021年:灰度提升透明度;首批期货ETF获批
2023年:贝莱德等机构提交申请;法院强制SEC重审
2024年1月:SEC突然批准11只现货比特币ETF

尽管ETF资金流存在波动,但在机构需求支撑下屡创新高。现代投资组合理论显示,当比特币配置比例达16%时可获得最佳夏普比率(约0.94),其风险调整后收益显著优于美国国债(0.3-0.5区间),表明比特币对风险承受型投资者具有更优的风险收益比。

值得注意的是,贝莱德旗下iShares比特币信托仅用341天便实现700亿美元资产管理规模,创ETF增长最快纪录。

2025年比特币与主权债券比较

收益率潜力、波动性、可及性和监管环境等要素正推动投资者——包括保守型投资者——向比特币倾斜。核心差异包括:

供应机制差异

比特币总量恒定为2100万枚,通过每四年减半的区块奖励机制,预计开采将持续至2140年前后;
主权债券供应具有弹性,政府可随时增发债务,缺乏稀缺性特征。

市场效率对比

比特币支持全球24/7交易;政府债券受限于市场交易时段,流动性存在天花板。
准入门槛:债券交易通常需中介机构参与及复杂清算流程,跨国债券还涉及汇率与地缘风险;而比特币通过加密钱包和交易所即可直接持有,使用便捷度持续提升。

2025年中比特币创112,087美元历史峰值,配合其通缩特性,吸引众多对冲通胀与政策不确定性的投资者。多位知名亿万富翁公开表态优先配置比特币而非传统债券,进一步强化这一趋势。

比特币的稀缺性与可及性重塑投资范式

比特币核心协议确保其不可篡改的稀缺特性,这是传统资产无法复制的优势。目前全网94%以上比特币已被开采,哈希率连创新高,反映挖矿活动与网络安全性的同步增强。

相较政府债券,比特币提供无需中介的直接持有方式,凭借全天候全球交易及不断优化的加密钱包/交易所体验(包括中心化与去中心化平台),在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加剧背景下,这种无缝接入特性正推动投资者重新评估传统资产配置结构,寻求更高效的风险分散途径。

免责声明:

本网站、超链接、相关应用程序、论坛、博客等媒体账户以及其他平台和用户发布的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第三方平台及平台用户。百亿财经对于网站及其内容不作任何类型的保证,网站所有区块链相关数据以及其他内容资料仅供用户学习及研究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法律等其他领域的建议和依据。百亿财经用户以及其他第三方平台在本网站发布的任何内容均由其个人负责,与百亿财经无关。百亿财经不对任何因使用本网站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负责。您需谨慎使用相关数据及内容,并自行承担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进行研究、审查、分析和验证。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