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联合创始人维塔利克·布特林在《网络国家》播客节目中解释了为何自己不像中本聪那样匿名创建区块链平台。布特林表示,这一决定源于当时的特殊性。
初创时期的公开选择
2013年布特林开始构建以太坊时年仅19岁。他坦言自己当时并未考虑匿名性,部分原因是缺乏经验且充满热情。"我只是个怀揣想法的狂热开发者,根本没想过隐藏身份",他解释道。
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希望平台对开发者和投资者保持开放。"公开身份确实有帮助。我能通过会议演讲传达以太坊的核心价值并建立信任,这使工作更顺利。若选择匿名,早期可能难以聚集社区力量",布特林强调。
时代背景的差异
布特林特别指出时代背景的不同:2008年中本聪发布比特币时,加密货币属于全新且高风险领域,政府态度尚不明朗。而到2013年,区块链技术已更具可理解性,"这使得我能够在不担心潜在风险的情况下构建平台"。
以太坊的进化方向
在访谈中,布特林着重指出项目的两大核心目标——可扩展性与实用性,并强调清晰的技术路线图是实现关键。
双重发展目标
"广义而言,以太坊有两个指引方向:一是成为广泛应用且可扩展的平台;二是保持真正价值,即比替代系统更安全、更去中心化。"这位程序员表示,若平台无法处理百万级交易或趋同于传统金融体系,将丧失存在价值。
分层技术方案
为实现扩展目标,以太坊正同步推进L1与L2解决方案。第一层级实施区块预确认、访问列表和去中心化数据存储;第二层级通过增加BLOB对象数量,采用PeerDAS及ZK-SNARKs、STARKs等验证技术,在保障网络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每秒百万级交易处理。
中本聪理念的局限性
布特林分析了比特币早期设计中未被充分考虑的因素:"我认为中本聪未完全理解创建与验证之间的不对称性。"在首个加密货币网络中,创建与验证区块需要同等算力。而ZK-SNARKs等技术让构建节点承担主要工作,使验证过程简化,既降低负载又提升网络可及性。
现实案例警示
布特林以萨尔瓦多闪电网络托管钱包导致中心化加剧为例,提出枢纽解决方案:"少量强大节点集中生成证明,同时保持验证的广泛分布。"L2汇总在链外执行计算但通过L1验证,数据抽样技术仅需下载部分信息即可完成验证,在保持去中心化的前提下提升扩展性。
"我们将持续推动以太坊进化,使其更完善、更易用、更安全、对所有人更有价值。"布特林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