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授修正比特币误判
在一场出人意料的表态中,哈佛大学经济学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首席顾问肯尼斯·罗格夫承认了他对比特币发展轨迹的误判。2018年时,他曾预测比特币更可能在十年内跌至100美元,而非突破10万美元大关。然而到2024年,比特币价格已冲破11.3万美元,展现出远超预期的市场韧性。
预测为何失准?
比特币的惊人涨幅与罗格夫的预言形成鲜明对比,这映照出自2018年以来加密货币市场的飞速发展。当时比特币价格尚不足1万美元,凸显出在这个高波动性领域进行长期预测的困难。罗格夫将误判主因归结于高估了美国监管机构对加密货币的干预速度。
监管扮演何种角色?
罗格夫解释称,他原先认为监管机构会迅速出台严格措施来遏制逃税、犯罪等潜在乱象。但现实情况是监管框架相对宽松,使得比特币等加密货币得以突破最初预期。即便面临不确定的监管压力,加密货币仍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展现出非凡的适应力。
这位经济学家特别指出,规模达20万亿美元的地下经济对加密货币价值的支撑作用不容忽视。他坦言未曾预料比特币能在非正规经济领域与传统货币展开竞争。罗格夫在其近期著作中深入探讨了非正规经济活动对加密资产估值的影响机制。
利益冲突是否影响政策?
罗格夫同时警示了监管立场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问题——持有大量加密资产的监管者或会影响政策公正性。这种现象引发严重关切,因为监管机构可能受其既得利益驱使。
核心观点总结:
• 初始预测过度依赖对美国监管进程的预期
• 比特币突破10万美元大关逆转2018年预言
• 比特币扩张凸显非正规经济对加密价值的深远影响
• 监管体系与加密资产持有间的利益冲突值得警惕
比特币的持续走强不断引发关于加密货币在全球金融架构中定位的讨论。各国差异化的监管政策,正反映出对数字货币价值及发展路径的不同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