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扎卡里·凯尔曼
《天才法案》并未消除政府对货币的所有管控,它不会让比特币免税,也不意味着去中心化金融(DeFi)就此"合法化"。更与所谓的"兽印式央行数字货币(CBDC)"无关——尤其在该法案同时通过反CBDC条款的情况下。
这项法案真正的突破性意义在于:它打破了少数强势银行和监管机构对全球美元清算长达数十年的垄断。它终结了"谁能获得清洁美元"的独家裁定权,更让暗中监控资金流向、审查资金用途是否符合华盛顿或华尔街政治议程的行为变得举步维艰——甚至可能彻底失效。
金融威权主义的裂缝
《天才法案》是金融体系向威权主义漂移多年后出现的第一道实质性裂缝。乘着稳定币推动美元化的浪潮,它扭转了美国金融体系基于监控的运行轨迹。虽然不够完美,但确实推动了更广泛的货币自由,让全球更容易获取仍然稳定的储备货币。
尽管激进派只接受加密货币作为万能解药,但要理解这部里程碑法案,我们需要回溯加密货币与银行业的演进史,而非拘泥于近期的社交媒体争议。
加密梦想的双面镜
十年前当我从传统金融投身加密领域时,怀揣着"加密梦想"与"加密噩梦"的双重预期。梦想是比特币乃至更广泛的加密货币能成为更优质的货币形式,尤其服务于那些被传统金融排斥的群体——如同公共基础设施般促进经济增长并改善生活。
这个梦想的前提是比特币必须保持去中心化与纯净。这意味着监管者不能染指,银行与建制派无法将其收编以维持现状。若梦想成真,每个人都能自由选择交易对象,使用具备真实价值的货币,远离货币贬值者、监控者和指手画脚者。
监控体系的阴影
而对应的加密噩梦则是:比特币和公有区块链被改造成反洗钱工具——在此过程中葬送金融自由。这正是贝莱德CEO拉里·芬克(从比特币批评者转变为现货ETF推手)在2017年描绘的图景:"真正的全球数字货币将实现全透明流通,从设计上杜绝洗钱可能。"
这并非杞人忧天。美国金融政策已从1973年《银行保密法》演进至《爱国者法案》,形成庞大的监控体系,授权银行监视、记录并管制客户行为。奥巴马时代的"扼喉行动"达到巅峰,迫使银行与合法但"政治不正确"的行业(从发薪日贷款商到成人网站)断绝往来。
加密游说的转机
当加密行业成为"扼喉行动2.0"的靶心时(用Coinbase CEO布莱恩·阿姆斯特朗的话说,就是"沃伦和根斯勒试图非法扼杀整个行业"),游说力量开始反击。随着法官接连否决SEC主席根斯勒的立场,比特币ETF终获批准。最关键的是,当美元储备地位遭遇现代史上最严峻挑战时,美元稳定币异军突起——美国金融帝国首次显现退缩。
中国与金砖国家推动去美元化之际,稳定币打乱了其战略部署,迫使中俄转而开发官方数字货币与USDT竞争。疫情期间国债收益率飙升,但加密货币通过稳定币将美元输往全球。2022年俄乌冲突后的制裁更成为转折点,暴露出美元武器化的局限性,动摇了由少数银行垄断美元清算的合理性。
金融霸权的黄昏
《天才法案》本质上是给美国金融霸权的一记重击——将利率调节和延缓去美元化的工具从代理银行转向稳定币。当参议员伊丽莎白·沃伦提出修正案要求所有稳定币发行方监控链上交易时(比《爱国者法案》对银行的要求更严苛),同党参议员吉利布兰德当即警告这将扼杀新兴产业。她明确表示:优先事项不是监控,而是巩固美元地位。
这或许并非出于对金融自由的道德觉醒,而是对帝国权力边界的现实认知,默许了制裁与封锁的失效。虽然距离加密梦想的实现尚远,但加密噩梦可能就此终结——除非政治风向突变,而手握"密钥"的芬克随之转向。
至少在下次大选前,我们获得了更多接触美元与加密货币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