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选
我的自选
查看全部
市值 价格 24h%
  • 全部
  • 产业
  • Web 3.0
  • DAO
  • DeFi
  • 符文
  • 空投再质押
  • 以太坊
  • Meme
  • 比特币L2
  • 以太坊L2
  • 研报
  • 头条
  • 投资

免责声明:内容不构成买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传统轨道,新财源:Visa与万事达改写加密货币游戏规则

2025-08-18 20:09:47
收藏

若您曾在2018年购买过加密货币,定会对当时的繁琐流程记忆犹新:身份验证的无底洞、迟缓的银行转账,以及需要反复核对的随机钱包地址。如今情况虽有所改善,但由传统银行系统引发的摩擦与挑战依然普遍存在。



核心观点

• DeFi的下一阶段发展关键在于与传统支付轨道的融合,而非颠覆

• 尽管DeFi与传统金融模式迥异,但Visa的链上稳定币结算和万事达的加密凭证试点已展现弥合鸿沟的实质性进展

• 多数用户与商户不需要金融革命——他们只希望加密货币能像Apple Pay那样"即点即用",虚拟卡解决方案正在悄然实现这种便捷

• 真正的加密普及不会伴随炒作而来——它将通过由内而外重塑的、基于熟悉系统的无摩擦支付实现

这使行业陷入两难困境:DeFi既要依赖传统基础设施实现规模化,又受制于这些系统对普及速度的制约。下一阶段的发展突破点,在于主动融入现有体系并推动其内部升级。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DeFi的未来或许正系于它曾试图颠覆的对象(Visa与万事达)。事实证明,依托现有支付轨道反而能开辟出比推倒重来更高效、更实用的现实世界应用路径。



新旧体系的根本性差异

尽管功能相似,DeFi与传统金融却存在本质区别:前者是去中心化、全天候运作、低费率、用户主导的加密货币范式;后者则是中心化、效率低下、高费率、风险厌恶的传统银行体系。二者的强行融合,就像用中世纪马车引擎驱动数字时代高铁——既无法实现近即时全球交易(不论采用何种入金方式),又因层层收费导致过高成本,更遑论提供流畅的用户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Visa和万事达并非问题根源,它们只是深层体制痼疾的表征。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已看到政策松动的迹象:Visa直接通过公链结算稳定币,万事达启动加密凭证试点,这些基础性变革或将真正开启加密货币的大规模消费场景。



重塑陈旧系统

尽管加密货币作为资产类别的接受度不断提升,但多数用户仍难以将其作为日常支付手段。商户端同样面临接受障碍——因认知复杂性、监管顾虑和知识欠缺而抗拒变革。

强制商户为小众群体改变收单体系无异于缘木求鱼,盲目推广加密信用卡同样收效甚微。要实现真正普及,必须基于现有体系进行改造。部分Web3项目深谙此道,它们不再执着于底层重构,而是通过改良现有方案实现加密友好化。

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虚拟卡解决方案:用户下载应用并充值加密钱包后,即可在所有支持Visa/万事达POS的商户完成类似Apple Pay的近场支付。商户照常接收法币,用户实际支付加密货币,所有兑换在后台瞬时完成,彻底绕过了传统卡组织的中间环节与附加费用。



静水流深的革命

作为金融科技从业者,笔者深刻认识到:大多数用户需要的不是颠覆性变革,而是"点击-支付-完成"的极致简单。如今,正是昔日的颠覆对象Visa和万事达在推动这一愿景成真。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传统银行桎梏未除,监管惰性延缓创新,全球还有14亿无银行账户人群亟待服务。但若要让加密货币真正可用,接入现有资金通道势在必行。

在这个热衷炒作与站队的领域,我们更应关注这种静默而有力的演进。加密技术的下一次飞跃不会出现在头条新闻里,而将发生在用户刷开手机、轻触终端完成交易的瞬间——借助的正是它曾立志推翻的金融巨擘搭建的支付网络。

免责声明:

本网站、超链接、相关应用程序、论坛、博客等媒体账户以及其他平台和用户发布的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第三方平台及平台用户。百亿财经对于网站及其内容不作任何类型的保证,网站所有区块链相关数据以及其他内容资料仅供用户学习及研究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法律等其他领域的建议和依据。百亿财经用户以及其他第三方平台在本网站发布的任何内容均由其个人负责,与百亿财经无关。百亿财经不对任何因使用本网站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负责。您需谨慎使用相关数据及内容,并自行承担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进行研究、审查、分析和验证。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