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全球已有超240亿美元实物资产(RWA)通过公有链实现代币化
贝莱德、摩根大通、富兰克林邓普顿和西门子等机构正引领这一趋势,通过区块链基础设施将证券、房地产、艺术品乃至美国国债数字化。通过创建由实体资产支撑的区块链代币,RWA代币化有望释放巨大流动性。
什么是RWA代币化?
实物资产代币化(RWA代币化)即创建代表链下实体资产所有权的区块链代币。每个代币都由现金、股票、债券、房地产或大宗商品等实体资产支撑。这些代币存在于公有链上,持有者可对底层资产主张权利,且该权利可分割为碎片化份额。
专家举例说明:一栋价值100万美元的建筑可通过发行1000个区块链代币实现代币化,每个代币价值1000美元。投资者购买这些代币即可获得相应比例的所有权及收益(如租金收入),所有交易均透明记录于区块链账本。
代币化将传统金融资产与去中心化技术相结合。实际操作包含以下步骤:选择标的资产、确定代币类型(同质化/非同质化)、选择区块链网络、确保链外资产可验证托管,最终通过智能合约生成代币。
RWA代币化的优势
通过将RWA引入区块链市场,买卖双方可实现全天候全球交易。私募信贷、房地产基金等非流动性投资由此获得持续交易市场。Chainlink专家指出,代币化RWA能显著提升资产流动性,即便对传统低流动性资产亦然。
RWA代币支持碎片化所有权,使得高价值资产可分割为小额份额,降低投资门槛。全球散户投资者可通过代币持有房地产、艺术品或机构基金的份额。所有代币交易均链上留痕,形成可审计轨迹,降低交易对手风险。智能合约可自动执行分红、债券付息等操作并强制执行所有权规则。
市场增长与趋势
RWA代币化市场近年呈现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链上RWA总值已达282亿美元。2025年RWA代币市值从年初的86亿美元飙升至年中超230亿美元,增幅达260%。
增长主要驱动力来自美国国债工具、私募信贷和机构基金的代币化。贝莱德的BUIDL国债基金规模从6.49亿美元扩张至29亿美元。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代币化资产市场规模将达2万亿美元。
机构兴趣已引发监管与媒体关注。白宫在2025年报告中强调RWA代币化的战略重要性。自2023年以来,公链代币化总值已增长两倍,随着技术法规完善,预计将有更多资产类别加入。
机构应用案例
报告显示,部分平台已允许投资者链上交易贝莱德国债ETF的碎片化份额。DeFi协议开始接受代币化美国国债和CLO作为抵押品,相关RWA部署规模超190亿美元。
DeFi借贷协议正利用代币化RWA获取收益。经纪公司宣布将在以太坊上实现股票代币化。新兴平台在数月内实现20亿美元代币化资产规模。分析师认为RWA代币化正在传统金融与去中心化金融间架设桥梁。
挑战与监管
RWA代币化仍面临多重障碍。监管不确定性居首,不同资产类型适用各异法规。代币化证券常需符合欧盟MiFID、美国SEC规则及反洗钱要求。
资产托管与审计是技术难点,需持续证明资产储备。智能合约虽强大,仍存在漏洞风险。流动性问题同样突出,多数RWA代币交易量偏低。法律碎片化增加摩擦,跨境协调仍存局限。
未来展望
基于当前趋势,RWA代币化将以更稳健步伐融入金融体系。若央行与政府采用数字资产基础设施,市场规模有望在未来十年从百亿级跃升至万亿级。
技术创新将聚焦互操作性与扩展性。投资者行为正发生变化,随着DeFi平台展示稳定收益,更多传统资本或将涌入。行业需在创新与监管间取得平衡,若解决技术法规难题,区块链RWA或彻底改变金融业态。
结语
研究表明,RWA代币化将重塑资产所有权范式,融合传统证券的信任保障与区块链的效率优势。通过将房地产、债务等资产转化为可交易代币,RWA代币化在提升流动性的同时降低管理成本。主流金融机构已开始布局,但成功仍需健全监管与基础设施支撑。
核心概念
实物资产(RWA):存在于区块链外的实体或金融资产,如房产、黄金、债券等。
代币化:将资产所有权转换为区块链上的数字代币,这些代币可像加密货币般交易管理。
区块链:以安全不可篡改方式记录交易的去中心化数字账本。
去中心化金融(DeFi):基于区块链构建、无需传统中介的金融应用。
智能合约:区块链上自执行代码,条件触发时自动完成预设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