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L数据矛盾:宣称120亿美元RWA资产,链上可验证值仅900万美元
数据透明度缺失:Figure的RWA资产缺乏真实转移路径,稳定币(YLDS)供应量不足,借贷/支付活动主要发生在链下。
信任之战:Figure指责DefiLlama基于社交指标实施审查,社区与DeFi领袖则支持DefiLlama推动可验证的链上标准。
当Figure宣称其RWA总锁仓价值(TVL)达到120亿美元时,DefiLlama揭露了从链上资产无法验证到可疑交易模式等一系列严重数据异常,这场争议凸显了建立明确DeFi透明度标准的紧迫性。
事件背景:信任危机爆发
在DeFi领域,TVL既是协议实力的象征,也是用户信任的晴雨表。然而,围绕120亿美元RWA资产造假的争议迅速动摇了用户信任。
9月10日,Figure联合创始人Mike Cagney在X平台率先发难,公开指控链上数据平台DefiLlama仅因"社交媒体粉丝不足"拒绝显示其RWA TVL,并质疑其"去中心化标准"的公正性。
数日后,DefiLlama联合创始人0xngmi发表长文《RWA指标问题》回应,揭露Figure宣称120亿美元规模背后的数据异常,指出其链上数据不可验证、资产缺乏真实转移路径,甚至存在规避尽职调查的嫌疑。一场关于"链上可验证性"与"链下映射逻辑"的全面信任战由此爆发。
事件时间线:攻防交锋
争议始于Figure联合创始人Mike Cagney的推文。9月10日,他在X平台宣布Figure的房屋净值信贷额度(HELOC)已成功登陆CoinGecko,同时指控DefiLlama拒绝在Provenance链上显示Figure的130亿美元TVL。他直接批评DefiLlama的"审查逻辑",甚至声称对方因"X平台粉丝数不足"将其排除在榜单外。(注:Mike Cagney此处提及的130亿美元与后文0xngmi回应的120亿美元存在出入)
约一小时后,Provenance Blockchain首席执行官Anthony Moro(根据上下文推测其对事件背景了解有限)在同一推文下评论,表达对行业数据平台DefiLlama的强烈不信任:
随后Mike Cagney补充称理解整合新L1链的开发成本,但强调CoinGecko和DefiLlama从未向Figure索要费用或代币,以澄清"付费上榜"的暗示。
9月12日,L1数据仪表盘Artemis联合创始人兼CEO Jon Ma(似乎同样未完全了解争议细节)公开伸出橄榄枝。
在此期间,舆论明显倾向Figure——许多围观者将矛头指向DefiLlama的"可信度与中立性"。直到9月13日DefiLlama联合创始人0xngmi发布《RWA指标问题》长文,系统披露尽调发现的四大疑点后,叙事才开始逆转。链上侦探ZachXBT等意见领袖随即转发声援,强调"这些指标并非100%可链上验证",DefiLlama立场获得更广泛支持。
DefiLlama调查结果:四大数据异常
在《RWA指标问题》长文中,0xngmi公布了团队对Figure的尽调结果:
链上资产规模与宣称严重不符
Figure宣称其链上发行的RWA规模达120亿美元,但实际可链上验证的资产仅约500万美元BTC和400万美元ETH,其中BTC的24小时交易量甚至仅2000美元。
稳定币供应量不足
Figure自有稳定币YLDS总供应量仅2000万美元。理论上所有RWA交易都应基于此进行,但供应量远不足以支撑120亿美元交易规模。
资产转移模式可疑
多数RWA资产转移并非由实际持币人发起,而是通过其他账户操作。许多地址本身几乎没有链上交互,疑似仅为数据库镜像。
缺乏链上支付痕迹
Figure绝大部分贷款流程仍用法币完成,链上几乎无对应的支付和还款记录。
0xngmi特别指出:"我们不确定Figure的120亿美元资产实际如何交易。大多数持有人似乎并未使用自己的密钥转移这些资产——难道他们只是把内部数据库镜像到链上?"
社区表态:DefiLlama获压倒性支持
随着争议发酵,社区意见几乎一边倒支持DefiLlama,但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同视角的声音:
ZachXBT(链上侦探):
直指Figure的行为是"赤裸裸的施压",并明确表态:"不,贵公司正试图用非100%可链上验证的指标,公开施压DefiLlama等已被证明诚实的参与者。"
Conor Grogan(Coinbase董事):
将批评矛头指向那些被Figure游说、在争议尚未明朗时私下质疑DefiLlama的机构人士。他写道:"我收到大量来自大型加密机构和风投人士的私信,要求联系DefiLlama及合作伙伴。这些人都该被点名质问:如果连基础链上验证都无法独立完成,他们如何在这个行业立足?"
Conor的发言道出许多人的心声:若连基础链上验证都无法独立完成,这些机构在RWA与DeFi领域的可信度将大打折扣。
Ian Kane(Midnight Network合作主管):
提出更具技术性的建议,认为DefiLlama可在现有TVL追踪外新增"活跃TVL"指标,展示RWA在特定时段内的实际转移率。他举例说明:"例如两个DApp各铸造了1000亿美元TVL(总计2000亿)。DApp1的1000亿完全闲置,资金流动率可能仅2%,产生20亿活跃锁仓值;DApp2则有30%资金流动,产生300亿活跃锁仓值(前者15倍)。"
他认为这种维度既能展示总规模,又可避免"僵尸TVL或作秀TVL"。
与此同时,ZachXBT发现Figure联合创始人Mike Cagney不断转发一些疑似AI生成的"支持评论",并公开揭露此事,进一步引发对Figure舆论操纵的反感。
结论:信任的代价刚刚显现
Figure与DefiLlama的争议表面是排名问题,实则击中了RWA赛道的核心软肋——什么才算真正的"链上资产"。
这场风波的核心矛盾实质是链上原教旨主义与链下映射逻辑的对抗。DefiLlama坚持只统计可链上验证的TVL,恪守开源适配器逻辑,拒绝接受不符合透明度要求的资产数据;而Figure的模式是:资产或许真实存在于现实世界,但业务逻辑严重依赖传统金融体系,链上部分仅是数据库回声。换言之,用户无法通过链上交易证明资产转移,这与DeFi原生派坚持的"可验证性"标准相冲突。
所谓120亿美元若无法链上验证,就等于零。
在透明度与可验证性为底线的行业,任何试图绕过链上验证、用数据库数字冒充链上TVL的行为,终将瓦解用户与市场信任。
这场争议可能只是开始。随着更多RWA协议涌现,类似问题将持续浮现。行业亟需建立清晰统一的验证标准,否则"虚拟TVL"将不断膨胀,成为侵蚀信任的下一颗地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