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Keyrock联合创始人兼CEO Kevin de Patoul
当前的加密领域正经历某种似曾相识。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RWAs)、代币化基金和链上国债这些概念我们已经讨论多年。2022年当炒作远超实际应用时,某报告曾预测到2030年代币化资产规模可能达到16万亿美元。而2025年的当前市值仅为500亿美元。
这次感觉有所不同
这次的不同不仅是因为贝莱德等巨头推出了代币化货币市场基金,或是Circle的USDC成为链上国债事实上的结算层。关键在于叙事终于与现实碰撞:真实的企业、真实的现金流和真实的合规。
然而,尽管势头良好,有一个因素仍将行业推向倒退边缘:对理想化监管框架的追求。
进步需要迭代而非完美
金融的未来是数字化的。从债券到房地产,所有资产类别终将以代币化形式存在,且必须提供远超数字复制品的价值。数字化意味着更快、更便宜、更可及的市场。
但若机构无法大规模配置资本,这些都毫无意义。机构永远对不确定性保持警惕。问题不在于监管机构不作为,而在于当前方法优先考虑理论完整性而非实践清晰度。
通用框架、无缝跨境规则和全球协调在纸面上很美好。现实中却导致瘫痪。人们说传统金融有"全球制度",但这未必准确。欧洲的巴塞尔III与美国银行规则并不相同。加密领域并非唯一分裂的,全球金融本就存在壁垒。等待难以实现的万能解决方案只会延误进展。
分裂的现实
这种分裂在主要市场显而易见。美国将代币化股票明确定义为证券;欧洲的MiCA提供了受欢迎的总体框架,但其局限性已很明显,特别是在DeFi领域;新加坡允许向机构投资者发行代币化债券,却禁止零售公开参与。
这些并非监管失败,而是监管演进的证明。挑战不在于监管模糊性,而在于缺乏市场基础设施和强劲需求——轨道已铺设却未充分利用。市场可以在不完美规则下运作,但如果所有人都袖手旁观就无法运转。
等待的代价
机构犹豫并非不看好区块链,而是没人愿意向董事会或监管机构解释为何支持可能被追溯认定违法的资产。银行的转型成本在于拆解与重建,难以为其仍视为利基的市场证明全面改革的合理性。
不确定性不仅延缓采用,还推高法律意见成本,迫使企业隔离整个业务部门,并削弱跨境流动性。每个司法管辖区都成为法律雷区。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根深蒂固的监管清晰度系统性问题。
清晰度释放资本
加密领域不需要完美的全球监管也能蓬勃发展。传统资本市场在远非统一的框架下运作数十年。重要的是基本的清晰度和一致性,足以让企业评估和定价风险。以影子银行为例:这个60万亿美元的体系与正式监管并存而非脱离。它复杂且不完美,但能运作。
这不是要放松监管,而是要区分必要保障与难以实现的理想主义。防欺诈和投资者保护很重要,但不需要完美的全球框架。
代币化解决实际问题
代币化的价值不仅是对加密业内人士的新奇事物,它能解决实际问题——以秒而非天计算的结算时间、困于对账的资本以及受制于司法壁垒的资产类别。
稳定币已提供范例。当监管机构提供清晰指引(即使不完美),采用率就会激增。代币化证券亦可效仿——前提是我们停止将监管视为"完美"与"破碎"的二元选择。某些批评者可能视此为平庸,但迭代进步正是金融体系成熟的路径。
从理论到现实
加密领域已超越投机性概念。我们面对的是将真实资金移至链上的盈利企业。现在正是拥抱迭代进步的时刻。那些愿意在清晰(即使演进中)监管环境下运营的企业将定义金融的下一篇章。
进步等于势头而非完美。如果行业被迫等待完美框架,数字资产革命将令人沮丧地停留在理论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