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稳定币的进化与金融未来
作者:Tether联合创始人、STBL主席Reeve Collins
稳定币已成为数字市场的通用支柱。每月数万亿美元的资金通过它们流动,在全球范围内完成交易结算、汇款支付,并为链上现金提供安全港湾。然而尽管应用广泛,其基础设计自2014年以来几乎未有变革。
第一代稳定币解决了一个核心问题:如何将可靠的数字美元置于区块链上。Tether USDt(USDT)和后来的USDC(USDC)完美实现了这一目标。它们简单、全额储备且可赎回,为加密货币提供了发展所需的稳定性。但这些设计如同锁在保险库中的美元——持有人无法获得收益,而发行方独占所有利息。这种结构适合十年前的市场,但在2025年已显不足。
决定性变革正在发生
我们正见证一场根本性转变。如果说第一波浪潮实现了美元数字化,那么第二波浪潮正在将其金融化。收益不再困于发行方的资产负债表,本金与收益被拆分为两个可编程流。
数字美元保持流动性,可用于支付或去中心化金融(DeFi),而收益则成为独立资产,可持有、交易、抵押或再投资。简单的支付代币由此升级为有效的金融工具——数字时代的储蓄载体。
早期验证
现实案例已然涌现:富兰克林邓普顿的链上货币市场基金每日公布收益并月结分红;贝莱德BUIDL基金首年规模突破10亿美元,完全通过链上分配股息;DeFi协议允许借款人在保持国债收益的同时释放流动性。这些不再是边缘实验,而是流动性与收益终于共存的金融体系雏形。
稳定币2.0通过双代币结构更进一步:系统将美元与收益分别代币化,而非将收益嵌入稳定币。一个代币作为可流通的数字美元,另一个则代表底层抵押物的收益流。
这使得收益本身成为透明可转让的"货币",同时稳定币保持现金般的流动性。抵押物基础也在进化——不再局限于银行账户中的美元,而是扩展至国债、货币基金、代币化信贷等正在上链的多元化优质现实资产。
变革意义
这种双重创新(分离本金与收益+拓宽抵押物范围)将静态数字美元转化为可编程、社区共有的货币,具有更坚实的根基和更广泛的效用。
影响深远:发行方可创建既具现金功能又能获取抵押收益的稳定币;机构能将代币化国债转化为兼具流动性和收益的动态合规工具;政府和企业可发行国债/货币基金背书的品牌稳定币,释放传统法币无法提供的价值。
试想某机构管理数亿美元生态支付:法币体系下资金流动不产生额外收益;稳定币1.0提升了结算效率但经济价值仍归发行方;稳定币2.0彻底改变这一格局——机构可自建稳定币体系,决定抵押资产并获取网络内流通储备的全部收益,使每笔流动资金同时成为交换媒介和生产性资产。
监管东风
全球监管正从试点转向完整框架:欧盟加密资产市场法规(MiCA)已落地实施;香港和新加坡开放商业应用通道;美国两党提案显示稳定币立法只是时间问题。同时,顶级资管机构正在代币化储备资产,为机构提供链上持有/验证抵押物的途径。这些变革构建了信任基础,使稳定币成为核心金融基础设施。正如信用卡重塑商业、电子交易重塑市场,稳定币将重新定义资金流动方式与价值分配规则。
全景展望
对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持有真正为网络(而非仅发行方)创造价值的数字美元;对机构而言,可将闲置现金转化为透明合规的创收工具;对政府而言,可发行既维护货币主权又保持价值的国家/企业货币;对DeFi生态而言,内置收益的可组合模块将衍生出从衍生品到汇款的全新应用。
稳定币的发展史恰是货币进化史的缩影:第一章实现数字化,第二章赋予其生产力、透明性与可编程性。这场变革已然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