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选
我的自选
查看全部
市值 价格 24h%
  • 全部
  • 产业
  • Web 3.0
  • DAO
  • DeFi
  • 符文
  • 空投再质押
  • 以太坊
  • Meme
  • 比特币L2
  • 以太坊L2
  • 研报
  • 头条
  • 投资

免责声明:内容不构成买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新规揭示区块链隐私保护与合规短板

2025-09-22 21:40:38
收藏

观点:Shielded Technologies首席执行官Eran Barak

过去十余年间,加密货币在美国始终处于法律灰色地带。监管机构在沉默与突击整顿间摇摆不定,令开发者、投资者和机构陷入举棋不定的困境。

2025年,这一局面开始转变。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撤销了对币安的诉讼,理由是需制定更明确的规则。参议院通过《GENIUS法案》,为稳定币建立联邦监管框架。《CLARITY法案》签署立法的可能性极高。就连白宫也转变立场,撤销了劝阻雇主将加密货币纳入退休投资组合的指导意见。最新行政命令允许401(k)养老金配置数字资产——这标志着华盛顿不再将其视为本质高风险资产,而是认可其作为市场化可行资产类别的地位。机构投资者正密切关注这一转变。

基础设施的滞后挑战

立法者或许会打开大门,但若基础设施未能同步发展,机构仍将踌躇不前,区块链技术也将继续局限于散户驱动的投机市场。

现行金融法规诞生于不同时代,在数字时代显得力不从心。区块链设计的初衷是通过彻底透明化实现信任与抗审查,但如今这种设计理念与现代隐私保护、选择性访问及合规要求产生激烈冲突。

这使得多数区块链难以适应政治进程衍生的治理框架,也无法满足金融、医疗或企业数据管理等行业的特殊法律要求。例如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赋予用户"被遗忘权",但区块链的不可篡改性与之直接矛盾;美国《健康保险携带和责任法案》(HIPAA)要求严格保护医疗记录,但医院不可能将患者数据存储在每处访问节点都可见的系统。金融机构则更需要选择性披露机制——仅向特定方共享数据。

完全透明的市场效率低下,因为资金流动可被实时追踪,交易对手方能据此进行对冲操作。

监管现实的鸿沟

要让监管真正发挥作用,被监管系统必须具备合规能力——这正是当前最突出的矛盾。

Web3的承诺是控制权、隐私性和所有权。但其架构往往使这些理想变成取舍:要么保持隐私却无法合规,要么追求公开透明却牺牲合规性与用户信任。

这一问题不仅限于交易数据本身。每笔交易的元数据——访问者身份、时间及条件——其信息量与原始数据不相上下。多数公链忽略这一层面,使开发者和机构在应对合规审计时面临重大风险。

若想让区块链突破早期采用者和散户用例的局限,现状必须改变。在纳斯达克和纽交所等传统市场,约80%交易量来自机构,而加密货币市场比例几乎相反,散户仍占主导地位。除非基础设施升级,否则新法律效应有限。机构或许欢迎监管明晰化,但在其依赖的系统满足受监管行业的运营、法律和风控标准前,不会真正投入实质性资金。

破局之路

区块链已证明可编程资产与全球结算的可行性。当前挑战在于使其适应机构级应用。这意味着要构建能兼顾区块链透明度与隐私保护、选择性披露及合规要求的基础设施,使其符合受监管行业的法律与操作标准。

十年前,早期云平台同样面临安全性、可审计性与合规性挑战。经过多年技术攻坚、标准制定和迭代升级,这些系统最终支撑起全球风险最敏感的行业。区块链如今正站在相同的转折点。

值得庆幸的是,新框架正在涌现。零知识证明、选择性披露和创新的代币经济学设计,为开发者提供了兼顾隐私与合规的构建模块,且无需回归中心化托管模式。这些工具恰好在监管趋严时走向成熟。

若二者能协同发展,区块链将不再仅是投机工具或边缘用例。它有望成为下一代金融与数据基础设施的可信平台,推动全球经济发展。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法律或投资建议。

免责声明:

本网站、超链接、相关应用程序、论坛、博客等媒体账户以及其他平台和用户发布的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第三方平台及平台用户。百亿财经对于网站及其内容不作任何类型的保证,网站所有区块链相关数据以及其他内容资料仅供用户学习及研究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法律等其他领域的建议和依据。百亿财经用户以及其他第三方平台在本网站发布的任何内容均由其个人负责,与百亿财经无关。百亿财经不对任何因使用本网站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负责。您需谨慎使用相关数据及内容,并自行承担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进行研究、审查、分析和验证。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