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去中心化金融正走向强监管时代?
7月以来,加密货币行业成为美国财政部主导的庞大监管计划的核心目标。其宣称的使命是以打击洗钱和恐怖融资为由,终结DeFi平台的交易匿名性。但通过强制推行数字身份系统,当局是否正在牺牲隐私保护与DeFi的核心价值?这场辩论已然展开。
核心要点
• 美国财政部计划将KYC机制嵌入DeFi协议的智能合约
• 官方宣称旨在打击恐怖融资与洗钱活动
• 将运用AI、API等技术强化监管
• 项目正面向加密行业开展公众咨询,截止日期为2025年10月17日
智能合约或将强制植入合规代码
在特朗普7月签署的《GENIUS法案》框架下,美国财政部启动了一项可能颠覆去中心化金融的公众咨询,提议将身份验证机制直接写入DeFi智能合约。具体而言,未来用户在确认交易前可能需要通过植入代码的"可穿戴数字标识符"验证身份。
财政部在官方说明中指出:"数字身份验证是在数字环境中确认个人身份的过程。我们注意到数字资产行业正在开发便携式数字身份凭证技术,这些技术既能满足反洗钱/反恐融资要求,又可最大限度保护用户隐私,同时减轻金融机构合规负担。这些工具可整合政府签发的身份证件、生物特征等多元信息,其运营模式、治理方式和便捷程度各有不同。"
银行业对此表示欢迎,而加密原教旨主义者则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这种编码化的KYC义务将宣告协议匿名性的终结。
美国与加密行业:迈向新型监控协议?
财政部的野心不止于此。在同一份意见征集中,当局明确提及四项监管技术:人工智能、监控API、区块链分析以及数字身份系统。
监管转向的背后,是加密货币市场蕴含的巨额风险。财政部特别点明洗钱、制裁规避和勒索软件等威胁。这是当局首次要求监管工具原生嵌入加密基础设施。
在新闻稿中,财政部坦言:"我们意识到创新工具的引入可能给金融机构带来新负担,包括采购整合成本及专业人才建设压力。由于技术新颖性,金融机构在初期使用阶段可能面临操作困难。"
简言之,美国试图将监管逻辑编码进DeFi本身。传递的信号很明确:技术不应再成为法律盲区,而匿名性将沦为需要重新考量的特权。
加密社区直面监管碾压机
加密社区对此忧心忡忡。社交媒体上批评声浪不断:有人警示若美国在DeFi推行全民KYC将形成危险先例;更多人认为这将抑制创新并削弱个人数据保护。
银行业则呈现另一番景象。由多家大型机构组成的银行政策研究所(BPI)向国会警告称,《GENIUS法案》存在漏洞,部分稳定币发行商可能规避利息支付禁令。
关键数据与事实
• BPI预估最高6.6万亿美元银行存款可能流向稳定币
• 财政部于2025年8月18日启动公众咨询
• 意见征集截止至2025年10月17日
• 四大监管工具:API、AI、区块链监控、数字身份
• 提案适用于所有在美运营的DeFi服务平台
这项计划标志着重大转折。美国正试图通过技术手段将DeFi纳入监管范围,这种范式转变将重塑行业格局。参议员伊丽莎白·沃伦直言该计划非但未能增强透明度,反而可能助长以创新为名的不透明操作。可以肯定的是,美国不再容忍失控的去中心化金融,但全球其他国家是否跟进仍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