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一位《我的世界》大师完成了一项惊人壮举:在这款备受欢迎的沙盒游戏中嵌入了可运行的语言模型推理引擎。更令人惊叹的是,整个系统完全由游戏内的红石电路搭建——没有使用命令方块,没有安装模组(仅渲染辅助除外),仅用游戏原生物质构建的数字逻辑。
最终成果虽运行缓慢得令人发指,却充满奇趣:一个由虚拟红石与模拟逻辑构建的方块世界版GPT聊天机器人。
红石:虚拟世界的电子元件
要理解这项创举,需先认识红石系统。在《我的世界》中,红石相当于游戏内的电子元件:电源、中继器、比较器、逻辑门、信号延迟器等均通过方块实现。红石电路能在游戏世界模拟数字行为(开关状态、逻辑运算)。
玩家们早已用红石在游戏中构建过计算器、存储单元甚至CPU,如今他们正将这一技术推向AI领域。本次项目的创作者Sammyuri曾用红石在《我的世界》中递归构建过另一个《我的世界》。
技术实现细节
该项目首先在游戏外(通过Python)使用TinyChat数据集训练了一个小型语言模型。该模型具备约508万参数,240维嵌入向量,1920个词汇标记,6层网络结构及64个标记的上下文窗口。多数权重被量化为8位,仅嵌入层和层归一化权重保留更高精度。
红石建筑本体占地约1020×260×1656个方块(总计约4.39亿方块)。为拍摄全景,创作者使用了Distant Horizons模组来呈现超大世界中的远景结构。
蜗速运行的思维机器
当玩家通过游戏界面输入提示词时,红石电路将逐步执行推理过程:嵌入查找、前馈传播、矩阵乘法及softmax近似计算。据演示视频透露,这座精密红石建筑耗时数月才组装完成。
但系统运行速度堪称冰川级。即便通过MCHPRS将游戏刻速度人工提升至常规的4万倍,获得响应仍需数小时。若按标准游戏速度运行,估计需要九年多才能生成一个答案。
超越实用性的哲学意义
这个项目的核心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展示。它用游戏化的方式证明:神经推理可以被重构到几乎任何逻辑基质中。这提醒我们软件与硬件堆栈隐藏了多少抽象层——架构、介质与速度本是分离的维度。
本质上,这是一件技术艺术品,一个引发对话的装置:重要的是计算本身,而非其运行的载体。虽然毫不实用,但它深刻揭示了逻辑与类神经计算可映射到奇异基质(此处指虚拟红石电路)的哲学命题。
业界的多元反响
该作品在网络上引发广泛讨论。技术媒体详细分析了方块数量、红石逻辑与性能取舍;Hacker News用户既赞叹工程奇迹也质疑其局限性;《我的世界》论坛中,爱好者与怀疑者争论着这项成就的表演成分与技术含金量。
有观察者认为这更接近行为艺术而非学术研究。确实,真实训练发生在游戏外部,《我的世界》仅承载推理逻辑。它更像展示品而非实用模型——而这恰恰赋予其独特魅力与存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