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InterWork Alliance联合创始人John deVadoss的客座观点文章。
稳定币市场的两极格局
当前稳定币市场正形成两大核心阵营:一是由消费者熟知的品牌企业发行的稳定币,二是受监管金融科技公司专门构建或严格控制的"金融科技底层链"。其他项目都将围绕这两极运转,因为它们能在政策框架内最大化利润、防御性和分发能力。
品牌稳定币的三大优势
分发优势:支付业务具有规模效应。当美元代币能直接嵌入现有钱包(含数百万KYC用户)、接入商户网络并获得合规团队支持时,其流动性积累速度远超原生加密方案。对于每日打开应用的现有用户,将其转化为稳定币使用者的边际成本趋近于零。
规模化盈利:这类稳定币沉淀大量低成本的用户余额,储备金可投资优质短期资产。这种资金沉淀形成持续收入流,比波动的交易费更可靠。发行方还可叠加支付收入:跨境汇兑价差、商户手续费、平台资金管理服务以及合作伙伴白标计划。资金沉淀与支付经济的结合,使其成为自给自足的增长引擎。
监管护城河:知名发行方已具备牌照、银行关系、审计体系和制裁管控机制。它们熟悉监管问询流程和可疑活动报告制度,能将政策风险转化为竞争优势。随着稳定币法规完善(从储备构成到赎回权),合规要求将成为阻挡资金不足者的壁垒。
政策驱动的产品设计
未来品牌稳定币可能呈现以下特征:多链架构但中心化控制、黑名单与冻结功能、透明审计证明、破产隔离的储备结构、明确的赎回窗口。携带旅行规则数据的通信标准和筛查接口将成为标配——这些不是锦上添花,而是监管入场券,赢家将顺应这一趋势。
金融科技底层链的基础设施角色
如果说品牌稳定币是"货币",金融科技底层链就是"轨道"。金融科技企业已意识到:租用通用公链的区块空间会面临费用波动、MEV掠夺、治理突变和合规参差等问题。自主掌控底层链可将政策要求写入协议:白名单验证节点、嵌入式身份认证、可执行的旅行规则通信、确定性的合规操作,同时获得可预测费用、快速终局性及符合监管场景的升级路径。
重构经济模型
控制底层链能重组经济利益:金融科技链可获取交易费、引导或内化MEV、支配定序器收入。这些收入既能补贴近乎零费率,又能激励验证节点和合作伙伴。当建设者和受监管节点通过提升吞吐量获利(而非收取租金)时,利益将自然趋同。分发问题迎刃而解:涉及薪资、汇款、收单或钱包业务的金融科技企业,可使其链成为默认选项(无需新钱包、即时出入金),并以原生稳定币作为记账单位。
淘汰赛中的落败者
算法稳定币或抵押不足型稳定币——既不符合政策导向,又在压力下表现脆弱。加密资产抵押型稳定币可能存续,但资本密集特性限制其主流化。通用公链在开放金融领域仍具价值,但缺乏嵌入式合规和自有分发渠道,其支付份额存在天花板。
央行数字货币(CBDC)将缓慢推进,面临隐私与设计的权衡,预计主要作为批发结算基础设施和公共货币存在(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获政策认可的稳定币反而可能成为事实上的"零售CBDC")。
破局之道
新进入者应聚焦用户体验、信贷服务和垂直软件——既无法挑战分发网络,也难以正面突破合规壁垒。若非品牌发行方或金融科技链,就选择与其整合:提供可编程托管、营运资金信贷、薪资发放、利用即时结算的跨境应用等增值服务。
对监管机构的建议:统一储备金、披露和赎回标准,推动通信层互操作性,支持采用公开许可模型和负责任节点集的市场实验。
传统银行的抉择
全球传统银行面临抉择:要么成为核心服务提供商(托管方、储备金管理者、代币化存款发行方、验证节点),要么眼睁睁看着存款流向金融科技原生盈利模式。胜出者将获得持续的资金沉淀收入,并掌控现代化支付通道。
终极图景
最终格局已然清晰:品牌货币将在金融科技控制的底层链上运行。利润支撑抗风险能力,合规构筑护城河,而分发网络决定最终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