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角逐重塑预测市场格局
一场高风险的资本竞赛正在重新定义预测市场的形态。Kalshi以50亿美元估值完成3亿美元融资,成为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监管下估值最高的事件合约交易平台。该公司业务覆盖140个国家,宏观经济与文化类合约产品持续扩容,全球市场领导地位看似稳固。
双雄并起的市场格局
几乎同期,链上竞品Polymarket获得纽约证券交易所母公司洲际交易所(ICE)20亿美元注资,并宣布将通过新获许可的交易框架重返美国市场。这标志着预测市场首次出现受监管基础设施与加密原生流动性之间的正面对决。
ICE的投资使Polymarket从草根去中心化平台蜕变为具备华尔街背景的重量级选手。该合作赋予其80亿美元隐含估值,使其成为首个获得一级金融运营商支持的区块链预测市场。除资金外,Polymarket还可接入ICE覆盖数千家机构的全球分销网络及数据基础设施,这些渠道已深度嵌入股票、大宗商品和衍生品市场。
合规路径的殊途同归
Polymarket的回归伴随监管策略创新。在多年离岸运营后,该公司通过收购持牌交易所QCX LLC构建合规通道,获得CFTC指定的合约市场许可,采用事件合约自我认证机制——只要CFTC不反对即可上线新产品,这种架构与Kalshi的合规模式异曲同工。最新无异议函为其重启美国业务扫清障碍,首阶段将推出体育赛事结果和选举概率合约。
其重返时机恰逢2026年大选周期前政治与体育博彩需求激增。据透露,首批美国产品包括NFL式赔率市场、让分盘合约,以及通胀、失业率和总统胜率等宏观主题合约。这与Kalshi规划的2025年核心增长赛道形成直接竞争。
发展哲学的碰撞融合
Kalshi始终以传统金融交易所标准运作:接受CFTC全面监管,美元结算,强制身份验证,将产品定位为风险管理工具而非投机筹码。创始人提出构建"日常事件期货交易所"的愿景,让交易者可以对冲政策突变或气候异常等风险。
Polymarket则发迹于DeFi热潮,作为开放的通证化平台允许用户使用稳定币交易各类话题。其速度优势曾吸引加密原生用户,但监管风险阻碍主流资本进入。2022年遭美国监管处罚后,似乎印证了Kalshi"合规才能规模化"的论点。但ICE的入局改写剧本,证明通过可信中介搭桥,加密原生模式同样能获得监管认可。
竞争催生的行业进化
当前差异更多体现在发展理念:Kalshi坚持传统市场结构,强调透明度与渐进式发展;Polymarket则成为"机构化加持的去中心化试验场"。双方出现战略趋同——Kalshi适度创新,Polymarket向合规靠拢。
Kalshi曾经的合规优势正在被追赶。若Polymarket能在CFTC框架下运营,并整合ICE的技术数据资源,两者差距将快速缩小。偏好监管确定性的投资者可能转向兼具安全性与增长潜力的Polymarket,特别是当预测数据接入ICE金融终端后。
未来发展的关键变量
这种态势倒逼Kalshi加速布局。其国际化战略原本侧重渐进式吸纳零售与机构用户,如今却要面对估值更高、分销网络更深的对手。Polymarket数据可能很快登陆彭博终端级系统,Kalshi若无同类合作将难以企及这种曝光度。
两家公司代表着新兴行业的两种发展范式:Kalshi证明预测市场可在法律框架内制度化运营;Polymarket则构建区块链流动性与合规基建的混合模型。它们的竞争可能推动事件合约成为投资组合的常规配置,弥合对冲工具与公众情绪之间的鸿沟。
对Kalshi而言,需证明合规护城河不会因对手跟进而失效,其防御武器可能是更深的流动性、更广的产品矩阵,以及监管机构对加密实验保持警惕时的持续可信度。Polymarket则需要验证机构资本在去中心化系统中的无障碍流动。
这场竞赛将决定预测市场是进化为新型金融衍生品,还是停留试验性领域。Kalshi创始人始终认为"关于未来的信息是最高价值商品",如今纽交所母公司的站台似乎预示着华尔街终于认同这个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