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可穿戴技术开启公共监控新时代
作者:Evin McMullen(Billions Network联合创始人兼CEO,Privado ID联合创始人)
监控技术的演进历程
人类对人口的监控方式经历了多次变革。早期依赖人力观察,后来发展为数据采集。到2025年,可穿戴技术将成为公共监控的新前沿。这既非反乌托邦的噩梦,也非令人舒适的进步——它标志着我们与他人及自身数据互动的新范式。
在进入这个监控新时代之际,人们不可避免地需要重新定义对隐私的预期。当下正是把握机遇、主动塑造新常态的关键时刻,否则技术将使我们从积极参与者沦为被动客体。密码学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监控技术的三个阶段
在人类历史大部分时期,监控和情报工作受限于肉眼可见范围。这意味着警察和侦探是公共数据的主要采集者,而民众也接受这种为保障安全所必需的措施。
随着卫星图像和网络监控等技术进步,监控手段不断升级,社会的不安也随之增长。闭路电视监控最初曾引发公民自由团体对"老大哥社会"的强烈抗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理解这些技术手段有助于识别恶意行为者。
可穿戴技术的新纪元
如今,在可穿戴设备、去中心化网络及人工智能的推动下,我们正站在新时代的门槛前。这个"无限全景监控"时代将因技术渗透和更广泛的社会接受度而定义。
2013年谷歌眼镜的问世,首次将"科技作为身体延伸"的概念植入公众意识。到2025年,增强现实设备正变得更加普及和精密。从智能手表到汽车、电视、"个人助理"和门铃,这些全天候采集数据的设备将持续升级,新一代产品将嵌入更先进的人工智能。
科技巨头数十年来不变的交易逻辑是:用未来科技换取更私密的数据。但可穿戴设备的区别在于,它们不再通过搜索记录盈利,而是通过对话语调、情绪反应等定义个体特质的隐私数据获利。
隐私保护的技术解决方案
这场技术监控的爆发引发了关于数字时代隐私权的伦理辩论。从斯诺登事件到剑桥分析丑闻,都在提醒人们关注自身数据的价值。但历史表明,大多数人最终会为便利性接受监控。
零知识证明(ZK-proofs)这项密码学技术正在重塑隐私保护范式。它能在不暴露原始数据的情况下验证信息有效性,使大规模数据收集既公平又安全。自动化系统可以验证用户年龄、地址等信息,却无需任何人工查看具体内容。
这种技术让用户首次真正掌控自己的数字足迹,在数据采集和使用环节获得话语权。虽然完全匿名化不再可行,但通过密码学和权限管理,用户数据与外界之间仍能筑起保护墙。
寻找技术与人性的平衡点
现实在于,新技术的优势必然依赖数据采集。对追求这些便利的用户而言,某种程度的侵入式监控不可避免。监控设备和基础设施将重塑日常生活规范。
幸运的是,密码学为智能化监控社会提供了双赢可能。但这需要我们以全新视角看待隐私——不再执着于绝对隐匿,而是追求有保护的透明。在这个新时代,技术与人性的平衡将成为关键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