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隐私权不应为犯罪活动背锅
DeFi教育基金研究总监利桑德罗·皮珀撰文指出,"隐私权"常被批评者视为犯罪活动的保护伞,却忽略了普通民众远离伤害、维护尊严的基本需求。
数据收集的迷思
华盛顿某些人士认为,收集存储数亿美国人的个人信息对社会有益,并主张去中心化金融(DeFi)等新兴金融技术必须采用类似数据收集机制,否则就该被禁止。这种观点无视了敏感数据集中存储带来的安全隐患。对普通美国人而言,信息作为21世纪最宝贵资产的价值不言而喻——若缺乏保护,终将成为被剥削的代价。
解密DeFi调研报告
益普索与DeFi教育基金联合开展的"解密DeFi"研究项目显示,民众对隐私流失存在深切忧虑。54%受访者认为现行金融体系未能有效保护个人信息,56%主张必须改革现有系统以加强个人数据自主权。仅有不足三成美国人相信当前金融体系的安全性。
数据泄露危机
这种担忧源于近年层出不穷的数据泄露事件。2017年Equifax事件导致1.5亿美国人(近全国半数人口)的社保号码、住址甚至驾照信息外泄。仅2024年就发生3,158起数据泄露事件,犯罪分子利用这些信息操纵账户、实施诈骗或转移资金。频发的安全事件使民众将金融数据保护视为信任任何金融体系的先决条件。
金融监控的代价
调研还揭示了更深层的焦虑。纽约皇后区受访者抱怨金融系统毫无隐私可言,大额交易总伴随被监视感;另一位纽约市民则痛陈行为被全程追踪带来的窒息感,以及随之而来的无端交易审查。
现行金融监控体系实质上构建了"有罪推定"的环境,在未能实现国家安全目标的同时,持续侵蚀着公民的财务自主权与人格尊严。
DeFi的隐私革命
数据显示,超半数对DeFi感兴趣的受访者最看重其对个人财务数据的完全掌控。这种植根于1990年代密码学运动的自主权理念,正是对信息化时代隐私权式微的回应。正如密码学家菲尔·齐默尔曼所言:"技术进步不可能维持隐私现状,现状本身就是不稳定的。"
立法保护迫在眉睫
面对持续进化的监控技术与日益猖獗的数据犯罪,国会亟需通过立法保护软件开发者的权益,包括:取消不合理的注册要求、避免错误起诉,以及金融犯罪执法网络(FinCEN)撤销"混币器监管规则"。现有信息收集制度必须现代化改革,才能真正保护本该被保护的对象。
若美国仍自诩自由灯塔,就必须与时俱进地捍卫公民与生俱来的隐私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