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选
我的自选
查看全部
市值 价格 24h%
  • 全部
  • 产业
  • Web 3.0
  • DAO
  • DeFi
  • 符文
  • 空投再质押
  • 以太坊
  • Meme
  • 比特币L2
  • 以太坊L2
  • 研报
  • 头条
  • 投资

免责声明:内容不构成买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a16z "4万亿美元市场、7亿用户规模…2025年加密货币将成‘现实’而非‘技术’"

2025-10-23 11:03:28
收藏

加密货币产业17年发展历程:2025年正式迈入"成熟期"

自加密货币产业诞生17年以来,这个长期交织着技术实验与投机资本的领域,终于在2025年迎来了"成熟期"。美国知名风投机构a16z在10月22日发布的《2025加密货币现状报告》中指出,今年加密货币产业已突破数字资产投资的范畴,跃升为实体经济的核心技术。

市场总值突破4万亿美元 用户基数持续扩大

截至2025年,全球加密货币总市值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大关。这一数字不仅反映了2022年加密货币寒冬后的持续复苏,更体现了技术可靠性与制度化的显著进展。加密货币持有者数量达到7.16亿人,同比增长16%,其中4000万至7000万被归类为每月活跃进行链上交易的"实际用户"。

报告特别指出用户地域分布的差异化特征:印度、尼日利亚、阿根廷等新兴市场以移动钱包为核心的使用率快速攀升,阿根廷移动钱包使用量在过去三年增长达16倍。而韩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则表现出更强的投机属性,交易活动主要集中在代币买卖领域。

传统金融机构全面入场 支付巨头加速布局

2025年成为传统金融机构正式拥抱加密货币的里程碑年份。Visa、万事达卡、摩根大通、富达投资、摩根士丹利等全球金融巨头纷纷推出加密货币相关产品或投入技术基础设施建设。PayPal、Stripe、Shopify等金融科技企业也在支付和电商领域加速区块链技术应用。

值得关注的是,Stripe收购稳定币基础设施公司Bridge,以及Circle通过IPO进入传统金融市场等举措,为加密货币作为实际支付工具的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目前加密货币ETP产品交易规模已达175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69%,其中贝莱德的比特币ETP"IBIT"创下历史最高交易记录。

稳定币重构全球支付体系 交易规模超传统支付巨头

稳定币已成为衡量加密货币产业成熟度的重要指标。2025年全年稳定币总交易量达46万亿美元(经调整后为9万亿美元),相当于PayPal交易量的5倍,超过Visa交易量的一半。当前流通中的稳定币供应量突破3000亿美元,其中USDC和Tether合计占比87%。

报告分析指出:"目前超过1%的美元以稳定币形式存在,这为美国国债创造了新的需求来源。"数据显示,稳定币发行商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已位列全球第17位,超越了众多国家主权基金。

美国政策重大转向 监管框架正式确立

最具戏剧性的变化来自美国监管环境。长期受制于政策不确定性的加密货币产业,今年初迎来《GENIUS法案》和《CLARITY法案》的跨党派通过,标志着制度化监管框架的正式确立。拜登总统颁布的《第14178号行政命令》则正式撤销了此前反加密货币的政策基调,并建立了联邦机构协作机制。

这一系列变革使美国开发者社区重获稳定发展环境,企业产品化进程明显加速。报告认为:"代币现在可以成为新时代互联网的'盈利架构'"。

技术基础设施持续进化 与AI深度融合

截至2025年,区块链网络总交易处理速度已达到每秒3400笔,较五年前提升超100倍,处理能力媲美纳斯达克和Stripe等传统金融系统。Solana凭借低费率和高速度优势,在DeFi、NFT和实物资产交易领域保持领先;以太坊则通过Layer2生态系统有效解决了成本与扩展性问题,L2平均交易费用从2021年的24美元降至不足1美分。

AI与区块链的融合也取得实质性进展。去中心化身份认证系统"World"已完成1700万人的"真人验证",专为AI代理设计的支付协议x402等创新方案相继问世,为AI自主完成API调用、支付结算和服务采购提供了基础设施支持。

主流技术地位确立 重构未来金融基础设施

报告在结论部分强调:"我们正站在升级传统金融系统、重建全球支付网络、创建全民可参与互联网的关键门槛上。基础设施已就位,流通网络已成型,现在只待明确的监管框架。"

报告认为,当这些条件全部满足时,加密货币将超越单纯的资产类别,成为新数字经

免责声明:

本网站、超链接、相关应用程序、论坛、博客等媒体账户以及其他平台和用户发布的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第三方平台及平台用户。百亿财经对于网站及其内容不作任何类型的保证,网站所有区块链相关数据以及其他内容资料仅供用户学习及研究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法律等其他领域的建议和依据。百亿财经用户以及其他第三方平台在本网站发布的任何内容均由其个人负责,与百亿财经无关。百亿财经不对任何因使用本网站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负责。您需谨慎使用相关数据及内容,并自行承担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进行研究、审查、分析和验证。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