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中国专家指出稳定币与传统储备资产挂钩的风险。稳定币作为数字法币替代品,其货币创新性有限。UST崩盘事件凸显健全储备支持的必要性。
专家解析稳定币与传统货币体系关联
6月28日,21世纪经济报道对稳定币进行了深入探讨,强调其与传统货币体系的紧密联系。中国经济学家邹传伟和赵炳昊指出,稳定币对储备资产的依赖可能带来潜在风险,历史案例已印证这一点。
中国金融专家的详细分析表明,UST崩盘事件证明稳定币在货币创新方面存在局限性,并在极端市场条件下显现风险。
中国学者警示稳定币储备机制挑战
中国金融专家揭示了稳定币的本质,强调其与传统体系的关联。万向区块链邹传伟表示,稳定币并未创造新型货币,只是将银行存款代币化,并将储备资产投资于美国国债等低风险资产。他指出:"主流稳定币模式并未创造新货币,仅是银行存款的代币化表现形式,其储备资产配置于美国国债等低风险资产。本质上是现有货币体系的'区块链翻译'。"
赵炳昊强调潜在不稳定性,指出在极端市场环境下,稳定币价值可能大幅下跌,UST崩盘就是典型案例。他认为:"稳定币的稳定性取决于发行方的储备资产。在极端市场环境中,稳定币价值甚至可能归零。"
UST崩盘引发监管反思与透明度关注
2022年UST脱钩事件导致全球监管行动升级,凸显稳定币需要坚实储备支持的重要性,并重塑了监管思路。
数据显示,泰达币(USDT)当前价格稳定在1美元,市值达1575亿美元,占据4.79%的市场份额。24小时交易量下降20.96%至约499亿美元,流通供应量为1574亿枚,近期价格保持稳定。
监管趋势与技术改进展望
研究团队预测,加强监管审查将推动稳定币透明度建设,储备审计将更为关键。历史趋势表明,未来将更注重储备管理技术和交易效率的技术改进,以增强市场对稳定币的信心。